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永恒燃烧的“家火” | 第17-40页 |
第一节 与“火”初识 | 第17-24页 |
一、远古神话中丰富的“火”文化 | 第17-21页 |
二、篝火节与火崇拜 | 第21-24页 |
第二节 与“火”共居 | 第24-31页 |
一、灶神与家神 | 第25-27页 |
二、火塘与壁炉 | 第27-31页 |
第三节 厨房与灶台 | 第31-37页 |
第四节 以“火”为中心的早期人类家庭精神结构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家屋”中的世俗生活与家庭精神结构 | 第40-67页 |
第一节 “家屋”的建造 | 第41-44页 |
第二节 传统家庭精神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 | 第44-51页 |
一、区位选择与整体走势 | 第44-46页 |
二、庭院 | 第46-47页 |
三、院墙与宅门 | 第47-51页 |
第三节 传统民居装饰与精神空间 | 第51-53页 |
第四节 日用之物与家庭精神空间 | 第53-55页 |
第五节 人神共居的物质空间与家庭精神结构 | 第55-58页 |
第六节 家庭精神空间的仪式感 | 第58-61页 |
第七节 家庭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的等级性、私密性 | 第61-65页 |
第八节 “家屋”与中国人的家庭理想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传统民居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中心——厅堂 | 第67-77页 |
第一节 传统民居物质空间的中心——厅堂 | 第67-71页 |
第二节 功能多样的物质空间与层次丰富的精神世界 | 第71-74页 |
第三节 厅堂在中国家庭传统精神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现代演变 | 第74-77页 |
第五章 现代中国家庭生活中的精神结构设计 | 第77-117页 |
第一节 浅析中国家庭生活传统中的精神结构设计 | 第77-81页 |
一、中国家庭生活中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结构 | 第77页 |
二、从“火塘”到“厅堂”的中国传统家庭精神空间 | 第77-78页 |
三、基于高度稳定的物质空间之上的完整的精神结构 | 第78-79页 |
四、传统家庭精神结构中心的聚合性 | 第79-81页 |
第二节 中国家庭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 第81-85页 |
第三节 现代性的后果与家庭精神结构设计 | 第85-92页 |
一、“信任”的定义 | 第85-86页 |
二、家庭相关的“地域化情境”与“脱域” | 第86-90页 |
三、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专家机制” | 第90-92页 |
第四节 “记忆明灯”照亮的家庭精神结构设计 | 第92-96页 |
第五节 工业精神影响下的现代家庭“神圣空间”与精神空间结构性中心的缺失 | 第96-106页 |
一、与工作分离的欲求之物 | 第97-100页 |
二、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之家 | 第100-101页 |
三、中国传统精神空间结构设计的现实意义 | 第101-103页 |
四、现代家庭中的“神圣空间”与精神空间结构性中心的缺失 | 第103-104页 |
五、工具理性中碎片化的人 | 第104-106页 |
第六节 构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精神空间结构与设计的介入 | 第106-117页 |
一、现代设计思潮中的家庭空间设计 | 第106-109页 |
二、现代家庭生活中精神空间结构的构建与传统的意义 | 第109-112页 |
三、家庭精神结构相关的现代设计尝试 | 第112-11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7-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图片来源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著发表 | 第127页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