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65页 |
1.1 农业废物堆肥化概述 | 第17-26页 |
1.1.1 农业废物 | 第17-18页 |
1.1.2 堆肥与堆肥化 | 第18-23页 |
1.1.3 农业废物堆肥化 | 第23-26页 |
1.2 堆肥化中毒莠定的检测 | 第26-34页 |
1.2.1 农业废物中的农药残留 | 第26-28页 |
1.2.2 毒莠定的结构与特征 | 第28-29页 |
1.2.3 毒莠定的检测 | 第29-34页 |
1.3 堆肥化中的木质纤维素 | 第34-50页 |
1.3.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和结构 | 第35-37页 |
1.3.2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 第37-41页 |
1.3.3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 | 第41-43页 |
1.3.4 木质素降解酶及编码基因 | 第43-50页 |
1.4 DNA生物传感器 | 第50-59页 |
1.4.1 生物传感器 | 第50-51页 |
1.4.2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 第51-55页 |
1.4.3 丝网印刷生物传感器 | 第55-59页 |
1.4.4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及基因的传感器检测 | 第59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59-6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59-6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63-65页 |
第2章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土壤及堆肥的毒莠定 | 第65-83页 |
2.1 前言 | 第65-6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6-72页 |
2.2.1 试剂与设备 | 第66-67页 |
2.2.2 偶联抗原和抗体的制备 | 第67页 |
2.2.3 酶标二抗(HRP-羊抗兔IgG)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67-69页 |
2.2.4 毒莠定抗体浓度(稀释度)的优化 | 第69页 |
2.2.5 毒莠定的间接竞争ELISA法 | 第69-70页 |
2.2.6 土壤浸出液的回收试验 | 第70页 |
2.2.7 堆肥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 第70-7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1页 |
2.3.1 酶标二抗(HRP-兔IgG)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72-73页 |
2.3.2 抗体浓度的优化 | 第73-74页 |
2.3.3 间接竞争ELISA分析法的标准曲线 | 第74-76页 |
2.3.4 土壤浸出液的回收实验 | 第76-77页 |
2.3.5 堆肥实际样品中的应用结果 | 第77-8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3章 金电极自组装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分子膜的制备及电化学传感检测 | 第83-105页 |
3.1 前言 | 第83-8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4-88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84-85页 |
3.2.2 金电极的制备及预处理 | 第85-86页 |
3.2.3 基因探针的设计及杂交模型的建立 | 第86页 |
3.2.4 捕获探针在金电极上的固定 | 第86页 |
3.2.5 杂交和检测 | 第86-87页 |
3.2.6 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再生 | 第87-8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3页 |
3.3.1 自组装时间与响应信号的关系 | 第88-90页 |
3.3.2 捕获探针S_1浓度的优化 | 第90-91页 |
3.3.3 信号探针S_2最佳响应浓度 | 第91-93页 |
3.3.4 杂交温度的优化 | 第93-94页 |
3.3.5 杂交时间的优化 | 第94-95页 |
3.3.6 两种缓冲溶液pH的优化 | 第95-96页 |
3.3.7 金电极杂交检测的电化学表征 | 第96-99页 |
3.3.8 修饰电极的线性检测范围 | 第99-101页 |
3.3.9 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再生性能 | 第101-10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4章 聚合酶链反应-核酸杂交传感技术检测堆肥LiP基因 | 第105-126页 |
4.1 前言 | 第105-10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6-115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6-107页 |
4.2.2 基因探针和PCR引物的设计以及杂交模型的构建 | 第107-110页 |
4.2.3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和DNA提取 | 第110-112页 |
4.2.4 杂交传感检测lip基因PCR产物 | 第112-113页 |
4.2.5 杂交传感检测的特异性 | 第113页 |
4.2.6 两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性能对比 | 第113-114页 |
4.2.7 堆肥样品中木素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检测 | 第114-11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4页 |
4.3.1 杂交传感检测的特异性 | 第115页 |
4.3.2 HRP-A与HRP-SA的性能对比 | 第115-118页 |
4.3.3 堆体温度变化曲线 | 第118-119页 |
4.3.4 凝胶电泳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 | 第119-121页 |
4.3.5 lip基因PCR产物检测 | 第121-12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5章 丝网印刷基因分子膜杂交传感检测堆肥漆酶编码基因 | 第126-148页 |
5.1 前言 | 第126-12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7-133页 |
5.2.1 试剂和仪器 | 第127-128页 |
5.2.2 凤尾侧耳的培养和DNA提取 | 第128-129页 |
5.2.3 基因探针和PCR引物 | 第129-130页 |
5.2.4 漆酶酶活的测定 | 第130-131页 |
5.2.5 丝网印刷电极的制备 | 第131-132页 |
5.2.6 电化学检测 | 第132-133页 |
5.2.7 杂交传感检测lac基因PCR产物 | 第13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6页 |
5.3.1 漆酶酶活动态变化分析及DNA浓度测定 | 第133-135页 |
5.3.2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135-136页 |
5.3.3 丝网印刷基因分子膜电化学表征 | 第136-144页 |
5.3.4 传感检测特异性 | 第144页 |
5.3.5 lac基因PCR产物检测 | 第144-1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结论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8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1-18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84-185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著作 | 第185-186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及专利情况 | 第186-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