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41页 |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24-25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1.2 斑岩矿床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1.2.1 斑岩矿床定义及分类 | 第26-27页 |
1.2.2 构造背景及分布特征 | 第27页 |
1.2.3 岩体特征及性质 | 第27-28页 |
1.2.4 岩浆源区 | 第28页 |
1.2.5 岩浆富矿性 | 第28-29页 |
1.2.6 金属运移 | 第29-30页 |
1.2.7 围岩蚀变 | 第30-31页 |
1.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1.3.1 构造背景 | 第31-32页 |
1.3.2 岩石系列 | 第32页 |
1.3.3 成岩成矿时代 | 第32-33页 |
1.3.4 含矿岩浆源区 | 第33页 |
1.3.5 成矿模式 | 第33页 |
1.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1.5 存在问题分析 | 第35-36页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6-3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7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38-39页 |
1.8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41-51页 |
2.1 区域基底、地层、岩浆岩及构造 | 第41-49页 |
2.1.1 基底 | 第42页 |
2.1.2 盖层沉积及板内沉积 | 第42-44页 |
2.1.3 火山岩 | 第44-47页 |
2.1.4 侵入岩 | 第47-48页 |
2.1.5 构造 | 第48-49页 |
2.2 区域矿产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典型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51-96页 |
3.1 沙溪矿床 | 第51-71页 |
3.1.1 地层 | 第51-53页 |
3.1.2 构造 | 第53-54页 |
3.1.3 岩浆岩 | 第54-57页 |
3.1.4 矿化特征 | 第57页 |
3.1.5 围岩蚀变 | 第57-63页 |
3.1.6 脉体特征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63-71页 |
3.2 舒家店矿床 | 第71-86页 |
3.2.1 地层、构造和岩浆岩 | 第71-75页 |
3.2.2 矿化特征 | 第75-76页 |
3.2.3 围岩蚀变 | 第76-81页 |
3.2.4 脉体特征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81-86页 |
3.3 冬瓜山矿床深部 | 第86-96页 |
3.3.1 地层 | 第86-88页 |
3.3.2 构造 | 第88页 |
3.3.3 岩浆岩 | 第88-89页 |
3.3.4 矿化特征 | 第89-91页 |
3.3.5 蚀变分带 | 第91-93页 |
3.3.6 脉体特征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93-96页 |
第四章 成岩成矿时空分布 | 第96-126页 |
4.1 沙溪矿床 | 第96-107页 |
4.1.1 锆石U-Pb定年 | 第96-104页 |
4.1.2 辉钼矿Re-Os测年 | 第104-105页 |
4.1.3 成岩年代及岩石侵位序列 | 第105-107页 |
4.1.4 成矿时代 | 第107页 |
4.2 舒家店矿床 | 第107-118页 |
4.2.1 锆石U-Pb定年 | 第107-114页 |
4.2.2 辉钼矿Re-Os和黑云母Ar-Ar测年 | 第114-117页 |
4.2.3 岩浆岩侵入时代 | 第117页 |
4.2.4 矿化蚀变时代 | 第117-118页 |
4.3 冬瓜山矿床深部 | 第118-123页 |
4.3.1 锆石U-Pb定年 | 第118-120页 |
4.3.2 岩体侵入时代 | 第120-123页 |
4.4 区域成岩成矿时代 | 第123-126页 |
第五章 岩浆岩成因 | 第126-172页 |
5.1 沙溪岩体 | 第126-140页 |
5.1.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126-128页 |
5.1.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28-129页 |
5.1.3 Sr-Nd同位素特征 | 第129页 |
5.1.4 Hf-O同位素特征 | 第129-132页 |
5.1.5 矿物岩石化学 | 第132-140页 |
5.2 舒家店岩体 | 第140-152页 |
5.2.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140-142页 |
5.2.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42-144页 |
5.2.3 Sr-Nd同位素特征 | 第144页 |
5.2.4 H-O同位素特征 | 第144-146页 |
5.2.5 矿物岩石化学 | 第146-152页 |
5.3 冬瓜山岩体 | 第152-161页 |
5.3.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152-154页 |
5.3.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154-155页 |
5.3.3 Hf同位素特征 | 第155-156页 |
5.3.4 矿物岩石化学 | 第156-161页 |
5.4 岩浆源区 | 第161-172页 |
5.4.1 壳源岩浆 | 第164-165页 |
5.4.2 幔源岩浆 | 第165页 |
5.4.3 含矿岩浆 | 第165-172页 |
第六章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第172-220页 |
6.1 矿石矿物 | 第172-190页 |
6.1.1 黄铁矿 | 第172-184页 |
6.1.2 磁铁矿 | 第184-190页 |
6.2 流体包裹体 | 第190-203页 |
6.2.1 沙溪矿床 | 第191-194页 |
6.2.2 舒家店矿床 | 第194-199页 |
6.2.3 冬瓜山矿床 | 第199-200页 |
6.2.4 压力估计 | 第200-203页 |
6.3 成矿流体来源 | 第203-215页 |
6.3.1 氢氧同位素 | 第203-205页 |
6.3.2 硫同位素 | 第205-212页 |
6.3.3 锶同位素 | 第212-215页 |
6.4 成矿流体演化 | 第215-217页 |
6.5 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机制 | 第217-218页 |
6.6 矿床浅部剥蚀 | 第218-220页 |
第七章 成矿模式及构造背景 | 第220-232页 |
7.1 矿床成因分析 | 第220-223页 |
7.1.1 控矿要素 | 第220-222页 |
7.1.2 深部过程 | 第222页 |
7.1.3 浅部过程 | 第222-223页 |
7.2 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对比 | 第223-225页 |
7.3 成矿模式 | 第225-227页 |
7.4 构造背景 | 第227-232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232-235页 |
8.1 结论 | 第232-233页 |
8.2 存在问题 | 第23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61页 |
考虑论文篇幅过大暂未附下列数据表格 | 第261-262页 |
附录1 论文涉及的实验测试方法介绍 | 第262-272页 |
附录2 论文用到的代号缩写 | 第272-2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273-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