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1. 中药淡竹叶药材的质量研究 | 第15-21页 |
1.1 中药淡竹叶的本草考证 | 第15页 |
1.2 中药淡竹叶与常见混伪品的鉴别 | 第15-16页 |
1.3 中药淡竹叶化学成分的现代研究 | 第16-20页 |
1.4 中药淡竹叶药材品质形成的环境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 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损伤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 第21-29页 |
2.1 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 第21页 |
2.2 中医药对心肌缺血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3 碳苷黄酮保护心肌缺血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24-28页 |
2.4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3. 中药淡竹叶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 第29-31页 |
3.1 中药淡竹叶治疗心肌缺血损伤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3.2 中药淡竹叶治疗心肌缺血损伤的药理作用 | 第30-31页 |
4. 结语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7页 |
第二章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组分比例研究 | 第37-4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2.3 色谱及质谱条件 | 第38-39页 |
2.4 方法学考察 | 第39-40页 |
2.5 供试品溶液中黄酮化合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3.1 方法学考察 | 第40页 |
3.2 淡竹叶样品中7种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40-43页 |
3.3 淡竹叶样品中黄酮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配比研究 | 第43页 |
4.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淡竹叶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5-5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1.1 动物 | 第45页 |
1.2 药物与试剂 | 第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1 淡竹叶总黄酮提取物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2.2 分组及给药 | 第46-47页 |
2.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第47页 |
2.4 大鼠组织标本采集 | 第47页 |
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第4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3.1 淡竹叶总黄酮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第47页 |
3.2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肌组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淡竹叶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8-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54-7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58页 |
2.1 原代大鼠心肌细胞的培养 | 第55页 |
2.2 分组与给药 | 第55页 |
2.3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的制备 | 第55页 |
2.4 心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 第55-56页 |
2.5 心肌细胞凋亡的测定 | 第56页 |
2.6 心肌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检测 | 第56页 |
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 第56-5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8-68页 |
3.1 MTT心肌细胞存活率 | 第58-59页 |
3.2 Annexin V 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第59-63页 |
3.3 心肌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检测 | 第63-64页 |
3.4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 第64-68页 |
4. 结论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淡竹叶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 | 第70-8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0-74页 |
2.1 淡竹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70-71页 |
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71页 |
2.3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71-72页 |
2.4 BBD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72-73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73页 |
2.6 柱前DPPH反应与HPLC-PAD联用 | 第73-7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3.1 自变量的最优化试验 | 第74-77页 |
3.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77-80页 |
3.3 预测模型的验证试验 | 第80页 |
3.4 柱前DPPH反应抗氧化活性的HPLC-PAD联用技术 | 第80-82页 |
4. 结论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体内传输过程研究 | 第84-103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84-8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2.1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化合物对BSA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85页 |
2.2 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黄酮化合物对BSA紫外光谱的影响 | 第85页 |
2.3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的物理常数计算 | 第85页 |
2.4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的优势构象计算 | 第85-86页 |
2.5 分子模拟对接试验 | 第8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1页 |
3.1 淡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BSA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86页 |
3.2 淡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导致的BSA荧光猝灭类型 | 第86-91页 |
3.3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与BSA的结合模式 (作用力类型) | 第91-92页 |
3.4 淡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对BSA构象的影响 | 第92-97页 |
3.5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的优势构象计算 | 第97-99页 |
3.6 分子模拟对接 | 第99-101页 |
4. 结论 | 第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的大鼠体内分布研究 | 第103-117页 |
1. 淡竹叶中黄酮化合物的大鼠体内分布研究 | 第103-11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2页 |
2. ~(131)I标记异荭草苷的标记合成及其体内外摄取试验 | 第112-11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1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12-11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6页 |
3. 结论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7页 |
结语 | 第117-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122页 |
附表 | 第122-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