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镇泾地区延长组致密砂岩油成藏动力演化过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2-16页
        1.2.1 致密砂岩油气运聚动力学条件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异常压力形成和演化定量恢复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镇泾地区油气勘探概况及取得的地质认识第15-16页
        1.2.4 致密砂岩油成藏动力学存在问题第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主要完成工作及结论认识第18-20页
        1.4.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8页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第18-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石油地质条件第20-33页
    2.1 区域构造特征及沉积背景第20-23页
        2.1.1 盆地构造区划第20-21页
        2.1.2 区域构造演化第21页
        2.1.3 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与地层特征第21-23页
    2.2 镇泾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第23-33页
        2.2.1 镇泾地区构造特征第23-25页
        2.2.2 烃源岩特征第25-27页
        2.2.3 储集层特征第27-30页
        2.2.4 生储盖组合特征第30-31页
        2.2.5 圈闭及油藏类型第31页
        2.2.6 油气成藏要素空间配置第31-33页
第三章 镇泾地区现今温压场特征第33-49页
    3.1 现今温压场特征第33-38页
        3.1.1 现今地温场特征第33-36页
        3.1.2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第36-38页
    3.2 现今地层“负压”成因机制分析第38-49页
        3.2.1 异常低压的成因机制第38-40页
        3.2.2 镇泾地区异常低压的成因第40-49页
第四章 镇泾地区泥岩压实研究第49-65页
    4.1 泥岩压实曲线编制及影响因素第49-52页
        4.1.1 泥岩压实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9-50页
        4.1.2 泥岩声波时差影响因素及读值原则第50-52页
    4.2 有机质对声波时差影响的校正方法第52-55页
        4.2.1 考虑有机质的等效岩石体积模型第53页
        4.2.2 有机质导致声波时差增量公式的推导第53-55页
    4.3 镇泾地区泥岩压实特征第55-60页
        4.3.1 泥岩压实曲线初步分析第55-56页
        4.3.2 泥岩压实曲线的有机质校正第56-58页
        4.3.3 泥岩压实系数计算第58-60页
    4.4 泥岩最大埋深古压力第60-65页
        4.4.1 平衡深度法的理论基础第60-61页
        4.4.2 泥岩最大埋深古压力第61-65页
第五章 盆地地质建模及压力演化数值模拟第65-85页
    5.1 中新生界不整合所对应的剥蚀厚度估算第65-70页
        5.1.1 剥蚀厚度估算方法选取第65-66页
        5.1.2 剥蚀厚度估算第66-69页
        5.1.3 剥蚀厚度估算结果第69-70页
    5.2 盆地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第70-77页
        5.2.1 盆地地质模型建立第70-73页
        5.2.2 模拟参数的选取第73-75页
        5.2.3 盆地埋藏过程及构造演化第75-77页
    5.3 压力演化史数值模拟第77-85页
        5.3.1 压力演化数学模型第77-78页
        5.3.2 有机质热解增压机制第78-81页
        5.3.3 剩余流体压力演化第81-85页
第六章 致密砂岩油运移聚集机制探讨第85-108页
    6.1 储层成岩演化-原油充注过程研究第85-94页
        6.1.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85-86页
        6.1.2 储层成岩作用第86-89页
        6.1.3 储层成岩-石油充注过程第89-94页
    6.2 关键成藏期储层古物性演化恢复第94-97页
        6.2.1 古孔隙度恢复的方法第94-95页
        6.2.2 关键成藏期储层古物性第95-97页
    6.3 致密砂岩石油充注机制及成藏模式第97-108页
        6.3.1 源-储压差驱动下的近源成藏机制的讨论第97-99页
        6.3.2 早期石油注入对低渗储层油气充注的影响第99-104页
        6.3.3 研究区低渗致密储层石油成藏模式第104-108页
结论与认识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水钻井气侵井控风险分析
下一篇:投资者“双异质”视角下中国股价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