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1.1 石化企业含盐废水的来源、性质和危害 | 第11-13页 |
1.1.1 石化企业含盐废水的来源和性质 | 第11-13页 |
1.1.2 石化企业含盐废水的危害 | 第13页 |
1.2 石化企业含盐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生物法 | 第13-14页 |
1.2.2 物化法 | 第14-16页 |
1.2.3 组合工艺 | 第16-17页 |
1.3 多效蒸发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 第17-22页 |
1.3.1 多效蒸发系统的原理 | 第17页 |
1.3.2 多效蒸发系统的特点 | 第17-18页 |
1.3.3 低温多效蒸发系统的分类 | 第18-21页 |
1.3.4 不同进料方式多效蒸发系统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课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4.1 课题背景 | 第22页 |
1.4.2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MED处理石化企业含盐废水的热性能计算分析 | 第24-35页 |
2.1 MED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2.1.1 系统物料平衡 | 第24-25页 |
2.1.2 系统热量平衡 | 第25页 |
2.1.3 系统换热面积衡算 | 第25-26页 |
2.1.4 模拟计算参数 | 第26页 |
2.2 关键参数对MED系统热性能的影响 | 第26-33页 |
2.2.1 效数对MED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2 浓缩比对MED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3 末效蒸发温度对MED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2.2.4 进料预热器对MED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MED处理石化企业含盐废水操作方案的优化 | 第35-44页 |
3.1 水质分析 | 第35-37页 |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37-39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3.2.2 实验装置 | 第37-38页 |
3.2.3 实验方案 | 第38页 |
3.2.4 性能指标 | 第38-39页 |
3.2.5 数学模型建立 | 第3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3.4 热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MED处理石化企业含盐废水操作参数的优化 | 第44-50页 |
4.1 MED系统操作参数范围的选取 | 第44页 |
4.2 多效蒸发系统操作参数的优化 | 第44-48页 |
4.2.1 进料盐度对浓缩比和造水比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2 进料流量对浓缩比和造水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蒸汽流量对浓缩比和造水比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4 进料温度对浓缩比和造水比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热压缩多效蒸发热性能的优化 | 第50-58页 |
5.1 热压缩多效蒸发系统 | 第50-52页 |
5.1.1 系统物料守恒 | 第50-51页 |
5.1.2 系统热量守恒 | 第51页 |
5.1.3 换热面积计算方程 | 第51-52页 |
5.1.4 计算参数 | 第52页 |
5.2 不同进料方式MED性能的比较 | 第52-56页 |
5.2.1 不同进料方式各效盐度变化趋势 | 第53-54页 |
5.2.2 不同进料方式各效蒸发量变化趋势 | 第54页 |
5.2.3 不同进料方式造水比变化趋势 | 第54-55页 |
5.2.4 不同进料方式蒸发器总换热面积变化趋势 | 第55-56页 |
5.3 TVC最优位置的优化 | 第56-57页 |
5.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