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2.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2.2 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特征 | 第17页 |
2.3 沉积背景 | 第17-19页 |
2.4 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基本条件 | 第19-20页 |
2.5 油藏类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2-37页 |
3.1 井震结合等时界面识别思路 | 第22-23页 |
3.2 等时地层划分方案 | 第23-25页 |
3.3 地质层位标定 | 第25-28页 |
3.3.1 层位标定的方法 | 第25-27页 |
3.3.2 层位解释 | 第27-28页 |
3.4 四级层序划分及其界面特征 | 第28-32页 |
3.4.1 四级层序划分 | 第28-30页 |
3.4.2 四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30-32页 |
3.5 五级层序划分及其界面特征 | 第32-34页 |
3.5.1 五级层序划分 | 第32-33页 |
3.5.2 五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33-34页 |
3.6 六级层序划分 | 第34-35页 |
3.7 等时地层对比和全区统层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等时地层单元沉积相研究 | 第37-68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38-42页 |
4.1.1 泥岩颜色 | 第38-39页 |
4.1.2 岩石组分与结构 | 第39页 |
4.1.3 粒度特征 | 第39-40页 |
4.1.4 沉积构造特征 | 第40-41页 |
4.1.5 自生矿物 | 第41-42页 |
4.2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42-44页 |
4.3 单井相及剖面相分析 | 第44-47页 |
4.4 砂体叠加样式 | 第47-48页 |
4.5 沉积相模式 | 第48-51页 |
4.6 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第51-59页 |
4.6.1 90°相位转换 | 第51-53页 |
4.6.2 分频解释 | 第53-54页 |
4.6.3 地层切片 | 第54-56页 |
4.6.4 地震属性分析 | 第56-58页 |
4.6.5 地震波形分析 | 第58-59页 |
4.7 等时地层单元沉积相发育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 第59-68页 |
4.7.1 砂组沉积相发育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59-63页 |
4.7.2 Ⅱ砂组各小层沉积相发育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63-68页 |
第五章 地震沉积学研究成果在研究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第68-70页 |
5.1 优势砂体分布 | 第68页 |
5.2 有利相带预测 | 第68-70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