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褐梗天牛概述 | 第10-12页 |
1.2.1 褐梗天牛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1.2.2 褐梗天牛寄主及分布 | 第11页 |
1.2.3 褐梗天牛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1.2.4 褐梗天牛主要危害 | 第11页 |
1.2.5 褐梗天牛防治现状 | 第11-12页 |
1.3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概述 | 第12-16页 |
1.3.1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种类 | 第13页 |
1.3.2 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作用 | 第13-14页 |
1.3.3 寄主植物信息素和昆虫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 第14页 |
1.3.4 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5 植物源引诱剂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天牛生物学特性概述 | 第16-20页 |
1.4.1 天牛的交配行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2 天牛的人工饲料 | 第18-20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人工饲料初步筛选 | 第22-2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3-24页 |
3 褐梗天牛成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 第24-30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3.2.1 褐梗天牛成虫羽化规律统计 | 第24-25页 |
3.2.2 褐梗天牛成虫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 第25页 |
3.2.3 褐梗天牛成虫交配行为室内观察 | 第25-27页 |
3.2.4 褐梗天牛成虫行为模拟野外观察 | 第27-28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3.3.1 褐梗天牛成虫的羽化规律 | 第28页 |
3.3.2 褐梗天牛成虫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 | 第28页 |
3.3.3 褐梗天牛成虫交配行为室内观察 | 第28-29页 |
3.3.4 模拟野外环境观察褐梗天牛成虫行为 | 第29-30页 |
4 褐梗天牛成虫对化合物单体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 | 第30-36页 |
4.1 褐梗天牛成虫对化合物单体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30-33页 |
4.1.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4.1.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4.1.3 结论与讨论 | 第33页 |
4.2 褐梗天牛成虫对不同浓度化合物单体的嗅觉行为反应 | 第33-36页 |
4.2.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4.2.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5 褐梗天牛成虫对复配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 | 第36-42页 |
5.1 褐梗天牛成虫对复配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36-38页 |
5.1.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5.1.2 结果和分析 | 第37页 |
5.1.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5.2 褐梗天牛成虫对复配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 第38-42页 |
5.2.1 四臂嗅觉仪测定 | 第38-39页 |
5.2.2 风洞嗅觉仪测定 | 第39-42页 |
6 野外诱捕褐梗天牛成虫试验 | 第42-44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3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3页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7 总结 | 第44-48页 |
7.1 结论和讨论 | 第44-47页 |
7.2 研究的不足和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图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