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招标投标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1.2 国内外招投标活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3 国内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1.4 此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此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此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现阶段建设项目招投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23页 |
2.1 建设项目招投标寻租现象的分析 | 第15-16页 |
2.1.1 建设项目招投标寻租的成因 | 第15-16页 |
2.1.2 招投标过程中寻租活动造成的危害性 | 第16页 |
2.2 招投标过程中寻租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6-17页 |
2.3 工程招投标寻租成本的博弈分析 | 第17-20页 |
2.4 预防、治理招标投标过程中寻租行为的措施 | 第20-22页 |
2.4.1 招标投标程序的规范 | 第20-21页 |
2.4.2 做好评标管理工作 | 第21页 |
2.4.3 踊跃实施招投标机制的改革 | 第21页 |
2.4.4 加强监管评标专家 | 第21页 |
2.4.5 强化监管代理机构 | 第21-22页 |
2.4.6 完善工程的担保制度 | 第22页 |
2.4.7 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建设项目招投标程序的研究 | 第23-34页 |
3.1 招投标的一般程序 | 第23-24页 |
3.2 关于资格预审的研究 | 第24-32页 |
3.2.1 外国的资格管理 | 第24-26页 |
3.2.2 资格预审工作的研究 | 第26-32页 |
3.3 专家评标的后评价 | 第32-33页 |
3.3.1 增强对项目评标专家的管理 | 第32页 |
3.3.2 开展专家评标的后评价 | 第32-33页 |
3.4 招投标公正度评价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建设工程评标方法的研究 | 第34-44页 |
4.1 常用评标方法 | 第34-38页 |
4.1.1 经评审的合理低价法 | 第34-35页 |
4.1.2 最低价中标法 | 第35-36页 |
4.1.3 复合标底法 | 第36-37页 |
4.1.4 综合评标法 | 第37-38页 |
4.2 国外的评标办法 | 第38-39页 |
4.3 改进评标办法 | 第39-43页 |
4.3.1 采用无标底法招标 | 第39-41页 |
4.3.2 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 第41页 |
4.3.3 合理定价评审抽取法 | 第41-42页 |
4.3.4 最优价值评标办法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机制的研究 | 第44-51页 |
5.1 对现行招标投标机制的分析 | 第44-45页 |
5.2 建立健全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制度 | 第45页 |
5.2.1 现存法律漏洞亟需弥补 | 第45页 |
5.2.2 各种各样的相关法规亟需集中 | 第45页 |
5.3 招标投标领域行政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 | 第45-46页 |
5.4 建立统一的招标投标市场机制 | 第46-48页 |
5.4.1 加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评标专家库的规范化 | 第46页 |
5.4.2 大力规范中介市场 | 第46-47页 |
5.4.3 招标投标信息网络的设立 | 第47-48页 |
5.5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 | 第48-49页 |
5.5.1 减轻承包企业重揽轻管的问题 | 第48页 |
5.5.2 企业信用等级在招标投标中的地位的强化 | 第48页 |
5.5.3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5.6 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5.6.1 同体监督的弊病 | 第49页 |
5.6.2 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监督机构 | 第49-5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此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