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牙组织相关结构 | 第13-16页 |
1.2.1 牙本质 | 第13-15页 |
1.2.2 牙釉质与牙骨质 | 第15-16页 |
1.3 牙本质过敏症脱敏材料 | 第16-20页 |
1.3.1 氟化物 | 第17页 |
1.3.2 树脂类脱敏剂 | 第17-18页 |
1.3.3 钙磷酸盐类材料 | 第18-19页 |
1.3.4 生物活性复合材料 | 第19-20页 |
1.4 生物活性玻璃 | 第20-24页 |
1.4.1 生物活性玻璃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2 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与性能 | 第23-24页 |
1.5 生物活性玻璃在牙齿修复方面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1 牙周病的治疗 | 第24页 |
1.5.2 颌面骨缺损的治疗 | 第24-25页 |
1.5.3 牙髓牙本质体的治疗 | 第25页 |
1.6 课题的设计与创新 | 第25-28页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的尺寸调控及性能研究 | 第28-45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与方法 | 第28-3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2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体外羟基磷灰石形成实验 | 第30-31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2.3.1 各工艺条件对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2 MNBGs的尺寸控制及其性质 | 第36-38页 |
2.3.3 MNBGs的体外羟基磷灰石形成活性 | 第38-42页 |
2.3.4 MNBGs的体外离子溶出性能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不同尺寸生物活性玻璃诱导牙本质再矿化的体外研究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与方法 | 第45-5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3.2.2 不同尺寸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在口腔环境下的矿化实验 | 第47页 |
3.2.3 不同尺寸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体外诱导牙本质再矿化实验 | 第47-50页 |
3.2.4 测试与表征 | 第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3.3.1 MNBGs在口腔环境下的矿化活性 | 第50-54页 |
3.3.2 牙本质切片样品的脱矿 | 第54-55页 |
3.3.3 MNBGs与牙本质切片样品的结合 | 第55-56页 |
3.3.4 MNBGs体外诱导牙本质再矿化 | 第56-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3-82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与方法 | 第64-6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4.2.2 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制备 | 第64-65页 |
4.2.3 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体外矿化活性 | 第65页 |
4.2.4 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蛋白装载与释放 | 第65-66页 |
4.2.5 测试与表征 | 第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1页 |
4.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6-70页 |
4.3.2 TEOS/油相体积比的影响 | 第70-74页 |
4.3.3 树枝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74-75页 |
4.3.4 DMBGs的体外羟基磷灰石形成活性 | 第75-78页 |
4.3.5 牛血清蛋白的装载与释放 | 第78-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不同孔结构生物活性玻璃诱导牙本质再矿化的体外研究 | 第82-94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实验与方法 | 第82-83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2-83页 |
5.2.2 不同孔结构BG在口腔环境下的矿化实验 | 第83页 |
5.2.3 不同孔结构BG体外诱导脱矿牙本质再矿化实验 | 第83页 |
5.2.4 测试与表征 | 第8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3页 |
5.3.1 不同孔结构BG在口腔环境下的矿化活性 | 第83-86页 |
5.3.2 不同孔结构BG与牙本质切片样品的结合能力 | 第86-88页 |
5.3.3 不同孔结构BG体外诱导牙本质再矿化的能力 | 第88-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件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