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8-9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 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 2.1 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有关名词的界定 | 第9-10页 | 
| 2.2 国内外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研究 | 第10-12页 | 
| 2.3 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 | 第12-13页 | 
| 2.4 中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 | 第13-15页 |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5-17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3.2.1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 3.2.2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 3.2.3 访谈法 | 第17页 | 
| 3.2.4 数据统计法 | 第17页 | 
| 3.2.5 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7-33页 | 
| 4.1 江苏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结构分析 | 第17-18页 | 
| 4.2 不同培养方式下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 4.2.1 体校培养方式下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基本特点 | 第18页 | 
| 4.2.2 网球俱乐部培养方式下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 4.2.3 家庭培养方式下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基本特点 | 第19页 | 
| 4.3 江苏省不同方式下运动员现状研究 | 第19-25页 | 
| 4.3.1 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时间以及相互关系 | 第19-20页 | 
| 4.3.2 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态度 | 第20-21页 | 
| 4.3.3 运动员训练动机 | 第21-22页 | 
| 4.3.4 运动员训练花费 | 第22页 | 
| 4.3.5 运动员每年参加重要赛事情况 | 第22-23页 | 
| 4.3.6 运动员父母对孩子从事网球态度以及家长的顾虑 | 第23-24页 | 
| 4.3.7 不同方式下运动员在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上所取得的成绩 | 第24-25页 | 
| 4.4 江苏省不同方式下教练员现状研究 | 第25-31页 | 
| 4.4.1 教练员年龄结构和来源情况 | 第25-26页 | 
| 4.4.2 教练员执教年限情况 | 第26页 | 
| 4.4.3 教练员学历情况 | 第26-27页 | 
| 4.4.4 教练员科研和需要完善的知识结构 | 第27-29页 | 
| 4.4.5 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情况 | 第29页 | 
| 4.4.6 教练员选材情况 | 第29-30页 | 
| 4.4.7 教练员带队动机 | 第30-31页 | 
| 4.5 三种不同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 | 第31-33页 | 
| 5 江苏省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发展对策 | 第33-35页 | 
| 5.1 大力推广和普及网球社会化程度,做好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宣传工作 | 第33页 | 
| 5.2 吸收社会资金,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 第33页 | 
| 5.3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激励制度 | 第33-34页 | 
| 5.4 将学校纳入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体教结合 | 第34页 | 
| 5.5 加强科学化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建立和完善选材、科研、训练一体化体系,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 第34-35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5-37页 | 
| 6.1 结论 | 第35页 | 
| 6.2 建议 | 第35-37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8 致谢 | 第39-40页 | 
| 9 附录 | 第40-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