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接地技术概述 | 第8-10页 |
1.1.1 接地的概念 | 第8页 |
1.1.2 接地的分类 | 第8-9页 |
1.1.3 接地网系统的作用 | 第9-10页 |
1.2 变电站接地网构成和作用 | 第10-11页 |
1.3 接地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2章 土壤电阻率测量方法与模型 | 第14-23页 |
2.1 土壤电阻率 | 第14页 |
2.2 影响土壤电阻率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2.3 电阻率测量的主要方法 | 第15-19页 |
2.3.1 单极法 | 第15-16页 |
2.3.2 两极法 | 第16-17页 |
2.3.3 三极法 | 第17-18页 |
2.3.4 四极法 | 第18-19页 |
2.4 减少土壤电阻率测量误差的方法 | 第19-20页 |
2.5 土壤视电阻率模型 | 第20-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模型 | 第23-38页 |
3.1 变电站接地网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第23-24页 |
3.1.1 接地网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3.1.2 接地网优化设计模型的分析与简化 | 第24页 |
3.2 对比与分析不同的接地电阻测量方法 | 第24-27页 |
3.2.1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原理 | 第24-26页 |
3.2.2 测量方法的分类和干扰来源分析 | 第26-27页 |
3.3 接地电阻计算 | 第27-32页 |
3.3.1 水平接地极接地电阻昀计算 | 第28-29页 |
3.3.2 简化计算水平接地极接地电阻 | 第29页 |
3.3.3 计算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 第29-30页 |
3.3.4 计算深井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 第30页 |
3.3.5 复合接地网接地电阻的计算 | 第30-32页 |
3.4 计算接地网的电位 | 第32-34页 |
3.4.1 计算接地装置的电位 | 第32页 |
3.4.2 计算接触电压 | 第32-33页 |
3.4.3 计算跨步电压 | 第33-34页 |
3.5 人体安全电压计算 | 第34-36页 |
3.5.1 我国标准的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3.5.2 欧美标准的计算方法 | 第35页 |
3.5.3 两个标准的差异及推荐公式 | 第35-36页 |
3.5.4 提高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的措施 | 第36页 |
3.6 接地网面积和接地材料的消耗量计算 | 第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变电站地网降阻方法研究 | 第38-46页 |
4.1 接地电阻的安全判据 | 第38-39页 |
4.2 几种简单的降低接地电阻方法 | 第39-42页 |
4.2.1 加大接地体尺寸 | 第39-40页 |
4.2.2 深埋接地极和深水井接地 | 第40页 |
4.2.3 换土——人工改善土壤 | 第40-41页 |
4.2.4 外引接地网或利用自然接地体 | 第41页 |
4.2.5 斜垂直接地极 | 第41-42页 |
4.2.6 爆破接地 | 第42页 |
4.3 接地降阻剂的降阻机理及应用 | 第42-44页 |
4.3.1 降阻剂的降阻机理 | 第42-43页 |
4.3.2 降阻剂的分类 | 第43页 |
4.3.3 降阻剂的应用 | 第43-44页 |
4.4 人工改善土壤的工程方法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500kV宁州变电站接地网工程实例 | 第46-66页 |
5.1 宁州变电站接地网设计 | 第46-59页 |
5.1.1 本变电站工程概况与地质概况 | 第46-47页 |
5.1.2 土壤电阻率测量方案 | 第47-54页 |
5.1.3 接地装置电阻的计算 | 第54-57页 |
5.1.4 500kV宁州变电站主接地网设计方案分析 | 第57-59页 |
5.2 计算结论与主地网测试调研 | 第59-60页 |
5.3 降阻方案及实施调研 | 第60-65页 |
5.3.1 降阻部分要求值 | 第60页 |
5.3.2 降阻方案 | 第60-63页 |
5.3.3 降阻实施及调研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