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生态脆弱性的概念 | 第10-11页 |
| ·生态脆弱性的特征和表现 | 第11-12页 |
| ·生态脆弱性的复合性 | 第11页 |
| ·生态脆弱性的动态性 | 第11页 |
| ·生态脆弱性的相对性 | 第11页 |
| ·生态脆弱性的可控性 | 第11-12页 |
| ·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 | 第12-13页 |
| ·自然因素 | 第12页 |
| ·人为因素 | 第12-13页 |
|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研究尺度 | 第15页 |
| ·研究区域 | 第15-1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页 |
| ·实证研究 | 第16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1页 |
|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19-20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页 |
| ·动植物资源 | 第19-20页 |
| ·八达岭林场试验区概况 | 第20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页 |
| ·动植物资源 | 第20页 |
| ·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 第20-2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 ·动植物资源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 ·外业调查 | 第21-22页 |
| ·标准地选择 | 第21页 |
| ·标准地设置 | 第21页 |
| ·标准地调查 | 第21-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24页 |
| ·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24-26页 |
| 3 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26-39页 |
| ·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 第26-27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26页 |
| ·综合性原则 | 第26页 |
| ·简明性原则 | 第26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页 |
| ·实用性原则 | 第26-27页 |
| ·动态性原则 | 第27页 |
|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29页 |
| ·环境因子指标的选取 | 第27-28页 |
| ·结构和功能因子指标的选取 | 第28页 |
| ·干扰因子指标的选取 | 第28-29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29-33页 |
| ·均值法 | 第29-30页 |
| ·专家打分法 | 第30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0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0-33页 |
| ·明确问题 | 第31页 |
|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31页 |
| ·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31-32页 |
|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第32页 |
| ·层次单排序 | 第32-33页 |
| ·层次总排序 | 第33页 |
| ·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 ·评价指标的度量及划分 | 第34-38页 |
| ·环境因子中森林土壤有关指标 | 第36页 |
| ·环境因子中森林地形有关指标 | 第36页 |
| ·森林结构指标 | 第36-37页 |
| ·森林服务功能指标 | 第37页 |
| ·人为干扰指标 | 第37页 |
| ·自然干扰指标 | 第37-38页 |
| ·生态脆弱度等级的划分 | 第38-39页 |
| 4 北京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 | 第39-55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8页 |
| ·北京百花山保护区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39-41页 |
| ·北京八达岭林场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41-45页 |
| ·北京鹫峰林场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45-48页 |
| ·对比分析 | 第48-54页 |
|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脆弱性总体分析 | 第48页 |
| ·不同区域森林群落生态脆弱性主导因子 | 第48-51页 |
| ·百花山森林群落生态脆弱性主导因子 | 第48-49页 |
| ·八达岭森林群落生态脆弱性主导因子 | 第49-50页 |
| ·鹫峰森林群落生态脆弱性主导因子 | 第50-51页 |
| ·同一森林群落类型的脆弱性分析 | 第51-52页 |
| ·干扰因子的分析 | 第52-54页 |
| ·建议 | 第54-5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附录 | 第62-65页 |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