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 章节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4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 产业结构 | 第18页 |
(二) 我国对服务业的界定 | 第18-19页 |
(三) 城镇化质量评价 | 第19-20页 |
二、产业结构发展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一) 服务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二) 后工业理论 | 第21页 |
(三) 产业结构软化理论 | 第21页 |
三、产业结构演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 | 第21-24页 |
(一) 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22页 |
(二)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合肥市产业结构与城镇化耦合互动的实证分析 | 第24-37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6页 |
(一) 工业化水平指标体系 | 第25页 |
(二) 服务业水平指标体系 | 第25页 |
(三) 城镇化指标体系 | 第25-26页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26-30页 |
(一)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26-27页 |
(二) 确定指标的权重 | 第27-28页 |
(三) 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协调类别的划分 | 第28-30页 |
三、评价体系指数的测算 | 第30-33页 |
(一) 工业化水平系统指数的测算 | 第30-31页 |
(二) 服务业水平系统指数的测算 | 第31-32页 |
(三) 城镇化系统指数的测算 | 第32-33页 |
四、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 第33-36页 |
(一) 工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 第33-34页 |
(二) 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测算 | 第34-36页 |
五、实证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合肥市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 第37-46页 |
一、重“二”轻“三”观念的偏差 | 第37-39页 |
二、城市功能转型迟缓 | 第39-41页 |
三、就业结构转型落后于需求 | 第41-43页 |
四、公共服务未能同步升级 | 第43-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6-51页 |
一、本文基本结论 | 第46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46-51页 |
(一) 转变观念,缔造产业公平 | 第47-48页 |
(二) 适时促进城市功能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 第48-49页 |
(三) 提升就业结构水平,与产值结构相匹配 | 第49-50页 |
(四) 依托城市群,积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