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油页岩 | 第12-16页 |
1.2.1 油页岩的概述 | 第12-13页 |
1.2.2 油页岩的成分 | 第13-14页 |
1.2.3 油页岩的开采技术 | 第14页 |
1.2.4 油页岩的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2.5 油页岩灰渣的剩余价值 | 第16页 |
1.3 发光材料 | 第16-21页 |
1.3.1 发光 | 第16-17页 |
1.3.2 LED荧光粉 | 第17-19页 |
1.3.3 长余辉荧光粉 | 第19-21页 |
1.4 硅铝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1-24页 |
1.4.1 高温固相法 | 第22页 |
1.4.2 溶胶凝胶法 | 第22-23页 |
1.4.3 水热法 | 第23页 |
1.4.4 燃烧法 | 第23-24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第2章 利用化工产品白炭黑与三氧化二铝制备三基色LED荧光粉 | 第30-56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2.2.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31页 |
2.2.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31-32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32页 |
2.2.4 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53页 |
2.3.1 原料的分析 | 第33-38页 |
2.3.2 CaSr_(0.995)SiO_4: Eu~(2+)0.005绿色荧光粉 | 第38-43页 |
2.3.3 Ba_(0.96)Mg_(1.88)Si_2O_7: Eu~(2+)_(0.02), Dy~(3+)_(0.02), Mn~(2+)_(0.12)红色荧光粉 | 第43-48页 |
2.3.4 Ba_(0.91)MgAl_(10)O_(17): Eu~(2+)_(0.09)蓝色荧光粉 | 第48-51页 |
2.3.5 三基色荧光粉色坐标对比 | 第51-52页 |
2.3.6 白光LED器件 | 第52-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3章 利用化工产品三氧化二铝制备长余辉荧光粉 | 第56-71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3.2.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57页 |
3.2.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57-58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58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3.3.1 Sr_(0.97)Al_2O_4: Eu~(2+)_(0.01), Dy~(3+)_(0.02)绿色长余辉荧光粉 | 第58-61页 |
3.3.2 Sr_(2.95)Al_2O_5Cl_2: Eu~(2+)_(0.025), Dy~(3+)_(0.025)橙色长余辉荧光粉 | 第61-65页 |
3.3.3 红色长余辉荧光粉的探索 | 第65-68页 |
3.4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4章 水热法制备铕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线 | 第71-86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4.2.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72页 |
4.2.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72-73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73页 |
4.2.4 实验步骤 | 第73-7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4.3.1 XRD分析 | 第74页 |
4.3.2 SEM分析 | 第74-75页 |
4.3.3 EDS和红外光谱分析 | 第75-76页 |
4.3.4 热重分析 | 第76-77页 |
4.3.5 透射电镜分析 | 第77-78页 |
4.3.6 自组装机理 | 第78-81页 |
4.3.7 荧光光谱分析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