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Q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及注气优选大模型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碳酸盐岩油藏基本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 第9-10页 |
1.2.2 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现状 | 第10-12页 |
1.2.3 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4 三维物理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第2章 FQ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 第19-30页 |
2.1 油田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19页 |
2.2 主要地质特征 | 第19-24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2.2.2 沉积特征 | 第20-21页 |
2.2.3 储层孔渗特征 | 第21-22页 |
2.2.4 储层流体性质 | 第22-23页 |
2.2.5 储层温压特征 | 第23页 |
2.2.6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23-24页 |
2.3 开发现状 | 第24-29页 |
2.3.1 油田生产动态特征 | 第24-27页 |
2.3.2 老井产量递减分析 | 第27-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三维物理模型设计及制作 | 第30-44页 |
3.1 气驱油相似准数的推导 | 第30-40页 |
3.1.1 假设条件 | 第30页 |
3.1.2 基本数学方程 | 第30-33页 |
3.1.3 方程归一化 | 第33-35页 |
3.1.4 相似准数的确定 | 第35-39页 |
3.1.5 模型参数与原型参数的转换 | 第39-40页 |
3.2 三维物理模型制作 | 第40-43页 |
3.2.1 三维物理模型制作要求 | 第40页 |
3.2.2 三维物理模型设计 | 第40-42页 |
3.2.3 三维物理模型制作 | 第42-43页 |
3.3 三维物理模拟装置 | 第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碳酸盐岩油藏三维物模实验研究 | 第44-58页 |
4.1 实验方案 | 第44-45页 |
4.2 实验条件 | 第45-47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4.4 实验流程图 | 第47页 |
4.5 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4.6.1 采出程度及气油比分析 | 第50-54页 |
4.6.2 含水率上升规律分析 | 第54-55页 |
4.7 实验参数转换为现场参数 | 第55-56页 |
4.8 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薄互层碳酸盐岩油藏三维物模实验研究 | 第58-69页 |
5.1 实验方案 | 第58-59页 |
5.2 实验条件 | 第59-60页 |
5.3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5.4 实验流程 | 第60-61页 |
5.5 实验步骤 | 第61页 |
5.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5.6.1 采出程度及气油比分析 | 第62-65页 |
5.6.2 含水率上升规律分析 | 第65-67页 |
5.7 实验参数转换为现场参数 | 第67-68页 |
5.8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水驱开发特征及注气机理研究 | 第69-90页 |
6.1 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 第69-78页 |
6.1.1 模型Ⅰ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 第70-74页 |
6.1.2 模型Ⅱ水驱特征曲线分析 | 第74-78页 |
6.2 水驱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研究 | 第78-81页 |
6.3 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测定 | 第81-84页 |
6.3.1 实验条件 | 第81页 |
6.3.2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81-82页 |
6.3.3 实验流程及步骤 | 第82-83页 |
6.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6.4 注气开发机理分析 | 第84-89页 |
6.4.1 扩大波及体积 | 第85-86页 |
6.4.2 控水作用 | 第86-87页 |
6.4.3 降低原油黏度 | 第87页 |
6.4.4 疏通油流通道 | 第87-88页 |
6.4.5 降低界面张力 | 第88页 |
6.4.6 萃取原油中的轻质组分 | 第88-89页 |
6.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0-92页 |
7.1 结论 | 第90-91页 |
7.2 建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