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全景成像技术的实现方法 | 第10-15页 |
1.2.1 旋转扫描式图像拼接法 | 第10-11页 |
1.2.2 折反射全景成像法 | 第11-12页 |
1.2.3 特殊结构形式实现全景成像 | 第12-15页 |
1.3 红外全景成像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红外全景成像技术理论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外红外全景成像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3.3 国内红外全景成像的发展状况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制冷型红外全景系统总体设计 | 第21-28页 |
2.1 总体设计路线 | 第21页 |
2.2 设计要求 | 第21页 |
2.3 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4 全景系统总体结构物理模型设计 | 第22-25页 |
2.5 光学系统方案设计 | 第25页 |
2.6 红外光学材料 | 第25-27页 |
2.6.1 红外光学材料的主要性能 | 第26页 |
2.6.2 常见的红外光学材料 | 第26-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光学系统设计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的特点 | 第28-29页 |
3.2.1 红外光学系统的特点 | 第28页 |
3.2.2 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3.3 变焦距系统的高斯理论 | 第29-32页 |
3.3.1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补偿方法 | 第29-31页 |
3.3.2 双视场两档变焦理论 | 第31-32页 |
3.4 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 第32-35页 |
3.4.1 设计参数要求 | 第32-33页 |
3.4.2 初始结构设计与二次构型设计 | 第33-35页 |
3.5 中/长波红外双波段公共变焦部分初始结构设计及优化 | 第35-41页 |
3.5.1 变焦系统初始结构设计理论 | 第35-37页 |
3.5.2 初始结构选择 | 第37-39页 |
3.5.3 初始结构分析及优化 | 第39-41页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4 系统像质评价及性能分析 | 第42-50页 |
4.1 优化设计 | 第42页 |
4.2 系统优化结果 | 第42-44页 |
4.3 像质评价 | 第44-47页 |
4.4 能量分布与计算 | 第47-48页 |
4.5 探测盲区范围计算 | 第48-49页 |
4.6 小结 | 第49-50页 |
5 光学系统消热差及冷反射分析 | 第50-63页 |
5.1 光学系统消热差 | 第50-58页 |
5.1.1 温度效应 | 第50-51页 |
5.1.2 系统消热差概述 | 第51-53页 |
5.1.3 消热差的设计方法 | 第53-54页 |
5.1.4 光学被动式消热差 | 第54-56页 |
5.1.5 光学被动式消热差结果 | 第56-58页 |
5.2 系统冷反射分析 | 第58-61页 |
5.2.1 冷反射效应 | 第58页 |
5.2.2 冷反射表征量与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5.2.3 冷反射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5页 |
附图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