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模拟实验研究--以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储层构型研究 | 第9-11页 |
| 1.2.2 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区概况 | 第12-13页 |
|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1.5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储层沉积相及砂体分布研究 | 第18-31页 |
| 2.1 沉积相标志 | 第18-22页 |
| 2.1.1 岩性特征 | 第18页 |
| 2.1.2 沉积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 2.1.3 粒度特征 | 第20-21页 |
| 2.1.4 泥岩颜色 | 第21-22页 |
| 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2页 |
| 2.3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2-28页 |
| 2.3.1 单井相分析 | 第22-25页 |
| 2.3.2 剖面相分析 | 第25-26页 |
| 2.3.3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分布 | 第26-28页 |
| 2.4 沉积相模式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分析 | 第31-49页 |
| 3.1 三角洲前缘构型界面研究 | 第31-36页 |
| 3.1.1 构型界面划分方案 | 第31-32页 |
| 3.1.2 构型界面识别与分布 | 第32-36页 |
| 3.2 三角洲前缘建筑结构要素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 3.2.1 构型要素类型 | 第36-37页 |
| 3.2.2 构型要素组合特征 | 第37-40页 |
| 3.3 河口坝储层构型解剖实例 | 第40-46页 |
| 3.3.1 河口坝复合体定量分析 | 第42页 |
| 3.3.2 单一河口坝定量分析 | 第42-44页 |
| 3.3.3 单一增生体定量分析 | 第44-46页 |
| 3.4 河口坝构型控制下的储层质量差异 | 第46-49页 |
| 3.4.1 复合河口坝内部的储层质量差异 | 第46-47页 |
| 3.4.2 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储层质量差异 | 第47-48页 |
| 3.4.3 单一增生体内部的储层质量差异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水驱油模拟实验研究 | 第49-64页 |
| 4.1 实验设计 | 第49-54页 |
| 4.1.1 实验装置 | 第49-50页 |
| 4.1.2 实验模型 | 第50-51页 |
| 4.1.3 实验准备 | 第51页 |
| 4.1.4 实验流程 | 第51-54页 |
| 4.2 水驱油过程 | 第54-58页 |
| 4.3 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4页 |
| 4.3.1 模拟实验采收率分析 | 第58-59页 |
| 4.3.2 构型特征对河口坝剩余油影响分析 | 第59-63页 |
| 4.3.3 河口坝剩余油分布模式 | 第63-64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