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两江板凳龙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对华东地区板凳龙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对华中地区板凳龙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对华南地区板凳龙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4 对西南地区板凳龙的研究 | 第15-17页 |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 研究的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的方法 | 第17-20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2.2.2 实地调查法 | 第17-18页 |
2.2.3 口述史法 | 第18-19页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2页 |
3.1 两江板凳龙的项目解读 | 第20-27页 |
3.1.1 地域条件与文化背景 | 第20-22页 |
3.1.2 起源 | 第22页 |
3.1.3 基本特色 | 第22-27页 |
3.2 两江板凳龙的保护 | 第27-32页 |
3.2.1 两江板凳龙的社会价值 | 第27-29页 |
3.2.2 已有的保护措施 | 第29-31页 |
3.2.3 保护的应对 | 第31-32页 |
3.3 两江板凳龙的传承 | 第32-34页 |
3.3.1 传承人谱系 | 第32-33页 |
3.3.2 传承形式 | 第33页 |
3.3.3 代表性传承人 | 第33页 |
3.3.4 传承的应对 | 第33-34页 |
3.4 两江板凳龙的发展 | 第34-42页 |
3.4.1 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3.4.2 发展困境 | 第35-37页 |
3.4.3 困境的反思 | 第37-40页 |
3.4.4 发展困境的应对 | 第40-42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2-46页 |
4.1 结论 | 第42-43页 |
4.1.1 资料保存不完整 | 第42页 |
4.1.2 传承形式单一 | 第42页 |
4.1.3 管理模式单调 | 第42页 |
4.1.4 内容缺乏创新 | 第42页 |
4.1.5 发展无结合当地发展规划 | 第42-43页 |
4.2 建议 | 第43-46页 |
4.2.1 建立健全两江板凳龙的普查、建档制度 | 第43页 |
4.2.2 扩展两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途径 | 第43-44页 |
4.2.3 构建全临桂参与保护两江板凳龙的新格局 | 第44页 |
4.2.4 改革两江板凳龙的内容促进形式的创新 | 第44页 |
4.2.5 紧抓机遇推动两江板凳龙发展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附录1: 广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49-50页 |
附录2: 采访实录 | 第50-54页 |
采访实录1 | 第50-53页 |
采访实录2 | 第53-54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