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长双歧杆菌耐性菌种选育及高密度培养工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双歧杆菌的概论第13-15页
        1.1.1 双歧杆菌第13页
        1.1.2 双歧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第13页
        1.1.3 双歧杆菌的厌氧机制第13-14页
        1.1.4 双歧杆菌的保健功能第14-15页
        1.1.5 双歧杆菌的应用第15页
    1.2 诱变育种的概述第15-17页
        1.2.1 物理诱变第16页
        1.2.2 化学诱变第16-17页
        1.2.3 复合诱变第17页
    1.3 高密度培养第17-18页
        1.3.1 细胞生长环境的优化第17页
        1.3.2 培养模式的选择第17页
        1.3.3 诱导策略第17-18页
        1.3.4 细胞循环发酵第18页
    1.4 真空冷冻干燥及微胶囊化的概述第18-19页
        1.4.1 真空冷冻干燥概述第18页
        1.4.2 微胶囊的概述第18-19页
    1.5 双歧杆菌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9页
    1.6 课题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7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7.1 本课题的来源第20页
        1.7.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2 双歧杆菌耐性菌株的筛选第21-31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21-22页
        2.2.1 菌株来源第21页
        2.2.2 主要试剂第21页
        2.2.3 仪器与设备第21-22页
        2.2.4 培养基第22页
        2.2.5 试剂的配置第22页
    2.3 试验方法第22-24页
        2.3.1 双歧杆菌的鉴定第22-23页
        2.3.2 菌种的活化第23页
        2.3.3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3页
        2.3.4 活菌计数第23页
        2.3.5 紫外诱变第23页
        2.3.6 硫酸二乙酯诱变第23页
        2.3.7 复合诱变第23-24页
        2.3.8 菌体浓度的测定第24页
        2.3.9 pH的测定第24页
        2.3.10 紫外诱变前后形态对比第2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4-30页
        2.4.1 双歧杆菌的鉴定第24-25页
        2.4.2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5-26页
        2.4.3 诱变剂量的确定第26-27页
        2.4.4 耐氧菌株的筛选第27页
        2.4.5 耐酸菌株的筛选第27-28页
        2.4.6 耐胆盐菌株的筛选第28-29页
        2.4.7 紫外诱变前后形态对比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长双歧杆菌L80的高密度培养第31-44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31-33页
        3.2.1 菌株来源第31页
        3.2.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3.2.3 仪器与设备第32页
        3.2.4 培养基第32-33页
    3.3 试验方法第33-34页
        3.3.1 活菌计数第33页
        3.3.2 氮源的选择第33页
        3.3.3 碳源的选择第33页
        3.3.4 益生元的选择第33页
        3.3.5 响应曲面确定最佳配比第33页
        3.3.6 恒定pH的确定第33页
        3.3.7 温度的确定第33页
        3.3.8 流加补料时间的确定第33-34页
        3.3.9 残糖量的测定第34页
        3.3.10 pH的测定第3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4-42页
        3.4.1 氮源的选择第34-35页
        3.4.2 碳源的选择第35-36页
        3.4.3 益生元的选择第36-37页
        3.4.4 响应曲面确定最佳配比第37-40页
        3.4.5 流加补料培养技术的研究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长双歧杆菌L80微胶囊化的研究第44-57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4-46页
        4.2.1 菌株来源第44页
        4.2.2 主要试剂第44-45页
        4.2.3 仪器与设备第45页
        4.2.4 培养基第45-46页
    4.3 试验方法第46-48页
        4.3.1 菌悬液的制备第46页
        4.3.2 冻干菌粉的制备第46页
        4.3.3 菌剂的质量评定第46页
        4.3.4 冻干菌粉性质的检测第46-47页
        4.3.5 微胶囊的制备第47页
        4.3.6 壁材的制备第47页
        4.3.7 微胶囊性质的测定第47页
        4.3.8 微胶囊性质的测定第47-48页
        4.3.9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48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8-56页
        4.4.1 单一保护剂的选择第48-49页
        4.4.2 复合保护剂的选择第49-53页
        4.4.3 冻干菌粉性质的检测第53页
        4.4.4 微胶囊性质的检测第53-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5 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克隆第57-65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57-58页
        5.2.1 菌株及载体第57页
        5.2.2 主要试剂第57页
        5.2.3 仪器与设备第57-58页
        5.2.4 培养基第58页
    5.3 试验方法第58-60页
        5.3.1 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克隆第58-60页
        5.3.2 CA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0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60-64页
        5.4.1 总DNA的提取和过氧化氢酶的扩增第60-61页
        5.4.2 重组克隆质粒pET22b-cat的构建第61页
        5.4.3 CAT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定化复合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产品研制
下一篇:电动—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