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城镇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城市化 | 第14页 |
二、城镇化 | 第14页 |
三、城镇化率 | 第14-15页 |
四、城市群 | 第15页 |
第二节 理论综述 | 第15-21页 |
一、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 第15-18页 |
二、城市化理论综述 | 第18-19页 |
三、国内城镇化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 第21-31页 |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 第21-23页 |
一、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 | 第21页 |
二、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 第21-22页 |
三、形成了发展城市群的理念 | 第22页 |
四、"千村百镇"工程促进了新村建设和小城镇的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城镇化总体上水平较低 | 第23-24页 |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 第24页 |
三、城镇化发展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 第24-25页 |
四、转移农民到城市不彻底 | 第25-26页 |
五、城市首位度不高 | 第26页 |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 第26-31页 |
一、区位因素影响人口转移 | 第26-27页 |
二、工业化拉力不足 | 第27-28页 |
三、农村对城镇化的推力不足 | 第28-29页 |
四、制度性因素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加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原则 | 第31-44页 |
第一节 安徽省城镇化的背景分析 | 第31-34页 |
一、安徽城镇化的中国背景 | 第31页 |
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 第31-33页 |
三、安徽融入长三角背景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和策略 | 第34-39页 |
一、城镇化发展目标 | 第34-35页 |
二、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 | 第35-37页 |
三、加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化策略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安徽省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 第39-44页 |
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原则 | 第39-40页 |
二、"先极化,后扩散"原则 | 第40页 |
三、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原则 | 第40-41页 |
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配置适当超前原则 | 第41-42页 |
五、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原则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加快安徽省五大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具体对策 | 第44-55页 |
第一节 淮北城镇群 | 第44-47页 |
一、利用SWOT分析淮北四市的优势和劣势 | 第44-45页 |
二、以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突破点 | 第45-46页 |
三、淮北城镇群具体对策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沿淮城市带 | 第47-49页 |
一、基础条件 | 第47页 |
二、以淮河的充分治理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 | 第47-48页 |
三、沿淮城市带具体对策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江淮城市圈 | 第49-50页 |
一、基础条件 | 第49页 |
二、以高等教育作为江淮城市圈发展的推动力 | 第49页 |
三、江淮城市圈具体对策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沿江城市带 | 第50-52页 |
一、基础条件 | 第50-51页 |
二、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 | 第51页 |
三、沿江城市带具体对策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徽州城镇群 | 第52-55页 |
一、基础条件 | 第52页 |
二、以旅游经济推进皖南三市城镇化发展 | 第52-53页 |
三、徽州城镇群具体对策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论文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