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化创意产品及其设计特征 | 第16-23页 |
2.1 文化创意产品 | 第16-18页 |
2.1.1 文创产品与文化创意 | 第16页 |
2.1.2 文创产品与文化消费 | 第16-17页 |
2.1.3 文创产品与日常生活 | 第17页 |
2.1.4 文创产品与现代审美 | 第17-18页 |
2.2 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特征 | 第18-23页 |
2.2.1“接地气儿” | 第18页 |
2.2.2“地域性” | 第18-19页 |
2.2.3“文化范儿” | 第19页 |
2.2.4“故事性” | 第19-20页 |
2.2.5“文创+” | 第20-21页 |
2.2.6“体验性” | 第21-23页 |
第3章 国内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解析 | 第23-37页 |
3.1 国内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设计方法分析 | 第23-27页 |
3.1.1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设计分析 | 第23-24页 |
3.1.2 大英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设计分析 | 第24-25页 |
3.1.3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设计分析 | 第25-27页 |
3.2 国内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标志性文化元素分析 | 第27-29页 |
3.2.1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标志性文化元素分析 | 第27页 |
3.2.2 大英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标志性文化元素分析 | 第27-28页 |
3.2.3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标志性文化元素分析 | 第28-29页 |
3.3 辽宁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现状及分析 | 第29-37页 |
3.3.1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分析 | 第29-32页 |
3.3.2 辽宁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现状SWOT分析 | 第32-37页 |
第4章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思维分析 | 第37-50页 |
4.1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 | 第37-41页 |
4.1.1 深厚底蕴—文化要素 | 第37-38页 |
4.1.2 审美价值—形式要素 | 第38-39页 |
4.1.3 实用性高—功能要素 | 第39-40页 |
4.1.4 情感共鸣—情感要素 | 第40页 |
4.1.5 用户需求—体验要素 | 第40-41页 |
4.2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 第41-47页 |
4.2.1 系列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41-43页 |
4.2.2 情感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4.2.3 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44页 |
4.2.4 美观性与时尚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44-46页 |
4.2.5 地域性与品牌识别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4.3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 | 第47-48页 |
4.3.1 情感因素的文化内涵 | 第47页 |
4.3.2 形态符号的文化传达 | 第47-48页 |
4.3.3 色彩表现的文化传播 | 第48页 |
4.3.4 材质选择的文化表现 | 第48页 |
4.4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点 | 第48-50页 |
4.4.1 设计理念创新 | 第48-49页 |
4.4.2 设计审美创新 | 第49页 |
4.4.3 产品价值创新 | 第49页 |
4.4.4 文化内涵再创新 | 第49-50页 |
第5章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 第50-58页 |
5.1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定位 | 第50-51页 |
5.1.1 产品设计定位 | 第50页 |
5.1.2 消费人群定位 | 第50-51页 |
5.2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设计过程 | 第51-53页 |
5.2.1 红山文化元素提取与分析 | 第51-52页 |
5.2.2 红山文化玉猪龙符号的应用 | 第52-53页 |
5.3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实例 | 第53-58页 |
5.3.1 红山文化玉猪龙首饰设计实例 | 第53-56页 |
5.3.2 红山文化玉猪龙丝巾腕表设计实例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