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写作思路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特色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概念阐释 | 第18-20页 |
2.1.1 公共资源释义 | 第18页 |
2.1.2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 | 第18-19页 |
2.1.3 招标与投标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0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公共资源交易发展模式与理论分析 | 第22-28页 |
3.1 国内外实践 | 第22-25页 |
3.1.1 德国 | 第22-23页 |
3.1.2 合肥 | 第23-24页 |
3.1.3 广州 | 第24-25页 |
3.2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现行模式分析 | 第25页 |
3.3 发展趋势研判 | 第25-28页 |
第4章 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展概况 | 第28-38页 |
4.1 建设历程 | 第28-29页 |
4.2 主要特点及成效 | 第29-33页 |
4.2.1 建成完备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 第29-30页 |
4.2.2 建立交易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 | 第30-32页 |
4.2.3 推行一网运行等多个应用系统 | 第32页 |
4.2.4 保证交易活动的有序开展 | 第32-33页 |
4.2.5 应用科技手段做好关键交易环节控制 | 第33页 |
4.3 实例分析 | 第33-38页 |
4.3.1 建成工程交易流程及违规查处 | 第33-35页 |
4.3.2 交易数据统计 | 第35-38页 |
第5章 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5.1 交易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5.1.1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8-39页 |
5.1.2 现有平台差异性大 | 第39页 |
5.1.3 管办分离任重道远 | 第39页 |
5.2 规则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5.2.1 交易规则没有统一的标准 | 第39-40页 |
5.2.2 规则制定受制于部门利益 | 第40页 |
5.3 运行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5.3.1 技术手段有所欠缺 | 第40-41页 |
5.3.2 人为操纵空间较大 | 第41页 |
5.4 监督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5.4.1 领导干部违规干预 | 第41页 |
5.4.2 招投标主体与评审串谋 | 第41-42页 |
5.4.3 代理机构违规操作 | 第42-44页 |
第6章 完善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对策 | 第44-50页 |
6.1 理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 | 第44-45页 |
6.1.1 进一步加大平台整合力度 | 第44-45页 |
6.1.2 扩大进场交易规模和范围 | 第45页 |
6.1.3 整合建立综合评标专家库 | 第45页 |
6.2 健全公共资源交易规则体系 | 第45-46页 |
6.2.1 全面实施招标资格后审制度 | 第46页 |
6.2.2 建立跨区域协调一体的评标专家库 | 第46页 |
6.2.3 建立完善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体系 | 第46页 |
6.3 改进公共资源交易运行机制 | 第46-48页 |
6.3.1 强化技术支撑手段 | 第46-47页 |
6.3.2 扩大信息公开 | 第47页 |
6.3.3 提升交易服务承载力 | 第47页 |
6.3.4 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 | 第47-48页 |
6.4 创新交易管理监督体系 | 第48-50页 |
6.4.1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 第48页 |
6.4.2 勇于建立审查追责制度 | 第48-49页 |
6.4.3 积极改进廉政风险评估模式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