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7-15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1.2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 | 第8-10页 |
| 1.2.1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概念和基础 | 第8-9页 |
| 1.2.2 直流输电的相关工程 | 第9-10页 |
| 1.3 高压直流输电保护的发展 | 第10-14页 |
| 1.3.1 行波保护的应用和发展 | 第11-12页 |
| 1.3.2 微分欠压保护的发展 | 第12-13页 |
| 1.3.3 电流差动保护 | 第13-14页 |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2 故障测距的原理 | 第15-20页 |
| 2.1 直流线路故障过程 | 第15-16页 |
| 2.1.1 初始行波阶段 | 第15页 |
| 2.1.2 暂态阶段 | 第15-16页 |
| 2.1.3 稳态阶段 | 第16页 |
| 2.2 行波特性 | 第16-18页 |
| 2.2.1 行波分量 | 第16-18页 |
| 2.3 基于行波特性的测距原理 | 第18-19页 |
| 2.3.1 单端测距法 | 第18-19页 |
| 2.3.2 双端测距法 | 第19页 |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 3 VSC-HVD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0-38页 |
| 3.1 VSC-HVDC系统概述 | 第20-21页 |
| 3.2 VSC-HVDC的原理 | 第21-28页 |
| 3.2.1 IGB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 3.2.2 全控换流桥 | 第23-25页 |
| 3.2.3 直流侧电容器 | 第25-26页 |
| 3.2.4 换流变压器 | 第26-27页 |
| 3.2.5 换流电抗器 | 第27-28页 |
| 3.2.6 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 | 第28页 |
| 3.3 基于突变电容值的故障定位原理 | 第28-33页 |
| 3.3.1 零模网络的概念以及等效原理 | 第28-29页 |
| 3.3.2 零模网络与1模网络的仿真对比 | 第29-33页 |
| 3.4 零模网络的故障定位原理 | 第33-37页 |
| 3.4.1 网络中的0模电压和0模电流 | 第33-34页 |
| 3.4.2 突变电容值的定位方法 | 第34-36页 |
| 3.4.3 突变电容值突变时刻的判据 | 第36-37页 |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 4 基于突变电容值的故障定位在PSCAD中的仿真 | 第38-56页 |
| 4.1 VSC-HVDC仿真模型结构 | 第38-42页 |
| 4.1.1 整流侧SE的模型 | 第38-39页 |
| 4.1.2 逆变侧RE的模型 | 第39-40页 |
| 4.1.3 直流线路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40-41页 |
| 4.1.4 Bergeron模型 | 第41-42页 |
| 4.2 零模网络分量的公式模型 | 第42-45页 |
| 4.2.1 零模电流和零模电压在PSCAD中的模型 | 第42-44页 |
| 4.2.2 识别电容在PSCAD中的模型 | 第44-45页 |
| 4.3 单极接地故障仿真验证 | 第45-55页 |
| 4.3.1 直流线路模型的故障设置 | 第45-47页 |
| 4.3.2 Bergeron模型的仿真验证 | 第47-55页 |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5.1 总结 | 第56页 |
| 5.2 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