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霾天两次不同来源的污染事件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运用后向轨迹对污染来源的研究第10-11页
        1.2.2 运用三维化学耦合模式的相关研究第11-13页
        1.2.3 数学方法结合其它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模式与资料介绍第16-21页
    2.1 中尺度气象模式WRF介绍第16-18页
    2.2 空气质量模式CMAQ介绍第18-20页
    2.3 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介绍第20-21页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PM_(2.5)的外源输入污染与本地积累污染的对比分析第21-37页
    3.1 引言第21-22页
    3.2 资料与方法第22-26页
        3.2.1 地面观测和污染特征介绍第22-23页
        3.2.2 模式设置及验证第23-2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6-35页
        3.3.1 后向轨迹与天气形势分析第26-27页
        3.3.2 PM_(2.5)的水平与垂直分布第27-28页
        3.3.3 PM_(2.5)的通量分析第28-32页
        3.3.4 PM_(2.5)的过程分析第32-33页
        3.3.5 各过程贡献率计算第33-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一次近距离局地污染事件分析第37-51页
    4.1 模式设置及结果验证第37-40页
    4.2 天气形势与轨迹分析第40-43页
    4.3 PM_(2.5)的时空分布第43-46页
    4.4 敏感性试验第46-48页
    4.5 PM_(2.5)的过程分析第48-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5.1 结论第51页
    5.2 特色与创新点第51-52页
    5.3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2页
作者介绍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冬季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消光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长三角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变化及其统计预报模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