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责任政府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责任政府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社会契约论 | 第16页 |
·人民主权论 | 第16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方责任政府概述 | 第18-26页 |
·责任政府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责任政府的内涵 | 第18页 |
·政府责任 | 第18-19页 |
·“地方责任政府”概述 | 第19-21页 |
·“地方责任政府”的概念 | 第19-20页 |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责任的划分 | 第20页 |
·地方政府责任的特点 | 第20-21页 |
·地方政府责任的要素分析 | 第21-22页 |
·地方政府责任的主体 | 第21-22页 |
·地方政府责任的客体 | 第22页 |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责任内容 | 第22-26页 |
·政治责任 | 第22-23页 |
·经济责任 | 第23页 |
·文化责任 | 第23-24页 |
·社会责任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责任政府建设的问题、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26-37页 |
·我国地方责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 | 第26-27页 |
·地方政府的行政乱作为 | 第27-28页 |
·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和违法行为 | 第28-29页 |
·我国地方政府责任缺失产生的影响 | 第29-30页 |
·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 | 第29-30页 |
·降低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威信,影响我国社会民主的进程 | 第30页 |
·影响地方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30页 |
·我国地方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31页 |
·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和行政权力的异化 | 第31-32页 |
·地方政府职责定位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确 | 第32页 |
·地方政府责任机制不健全 | 第32-37页 |
·完善的责任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 第33-34页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官员问责制”仍需完善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地方责任政府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37-51页 |
·地方责任政府的理念建设 | 第37-38页 |
·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转变 | 第37页 |
·从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 | 第37-38页 |
·从强调公民责任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 | 第38页 |
·地方责任政府的社会基础建设 | 第38-40页 |
·公民意识的培养:由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向政府与公民的平等制约观念的转变 | 第38-39页 |
·推行政务公开,扩展公民参与途径 | 第39-40页 |
·地方责任政府的职责体系建设 | 第40-42页 |
·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厘清地方政府与市场、社会和企业的关系 | 第41-42页 |
·科学划分地方政府各部门职责,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 | 第42页 |
·地方责任政府的制度建设 | 第42-51页 |
·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责任的约束 | 第43-45页 |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 第43-44页 |
·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外部力量的监督 | 第44-45页 |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对地方政府责任的激励和导向 | 第45-47页 |
·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确立地方政府责任内容 | 第46页 |
·规范评估过程和程序 | 第46-47页 |
·构建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确立民众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 第47页 |
·完善“官员问责制”,加强对行政人员失责的惩处 | 第47-51页 |
·扩展问责主体,强化民众的问责主体地位 | 第48页 |
·扩大问责范围,完善问责标准 | 第48-49页 |
·完善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 | 第49页 |
·健全官员复出制度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