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1 木质纤维素的主要成分与结构 | 第9-10页 |
1.1.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及结构 | 第9-10页 |
1.1.2 菊芋秸秆生产生物丁醇的背景 | 第10页 |
1.2 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物理法 | 第11页 |
1.2.2 生物法 | 第11-12页 |
1.2.3 化学法 | 第12-13页 |
1.2.4 物理化学法 | 第13-14页 |
1.3 纤维素酶水解以及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1.4 ABE发酵 | 第15-17页 |
1.4.1 丁醇的作用及性质 | 第15-16页 |
1.4.2 生物法生成生物丁醇 | 第16页 |
1.4.3 ABE发酵的菌属 | 第16-17页 |
1.5 抑制剂对ABE发酵产丁醇的影响 | 第17-20页 |
1.5.1 过程抑制剂 | 第18-19页 |
1.5.2 固有抑制剂 | 第19页 |
1.5.3 抑制剂的代谢作用 | 第19-20页 |
1.6 脱毒方法 | 第20-21页 |
1.7 丁醇分离方法 | 第21-23页 |
1.7.1 渗透汽化的原理 | 第22页 |
1.7.2 汽化渗透的原理 | 第22-23页 |
1.8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2 菊芋秸秆不同预处理方法及条件的探究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2.2.3 实验原料及菌株 | 第26页 |
2.2.4 培养基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1 菊芋秸秆的预处理方法 | 第26页 |
2.3.2 菊芋秸秆酶水解 | 第26-27页 |
2.3.3 菌体的培养及ABE发酵 | 第27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4.1 组分测定分析 | 第27-28页 |
2.4.2 酶活性测定 | 第28-29页 |
2.4.3 糖测定 | 第29页 |
2.4.4 菌体及有机酸测定 | 第29-30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2.5.1 不同预处理菊芋秸秆的组分分析 | 第30-31页 |
2.5.2 不同预处理菊芋秸秆的酶水解时间 | 第31-32页 |
2.5.3 不同预处理菊芋秸秆酶水解液的ABE发酵 | 第32-33页 |
2.5.4 不同纤维素酶(尤特尔与诺维信)对水解以及ABE发酵的影响 | 第33-35页 |
2.5.5 不同菌种对菊芋秸秆ABE发酵的影响 | 第35-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菊芋秸秆酶水解以及ABE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 | 第38-57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3 NaOH-H_2O_2预处理时间对酶水解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洗涤次数对ABE发酵和废水产生的影响 | 第40-45页 |
3.5 柠檬酸盐缓冲液对酶水解和ABE发酵的影响 | 第45-49页 |
3.6 水解液初始pH对ABE的影响 | 第49-54页 |
3.7 菊芋秸秆水解液与葡萄糖发酵性能对比 | 第54-5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丁醇的分离纯化 | 第57-65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3.1 PDMS均质膜的制备 | 第58页 |
4.3.2 渗透汽化与汽化渗透实验 | 第58页 |
4.3.3 分析与测定方法 | 第58-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4.4.1 渗透汽化(PV)与汽化渗透(VSVP)原位分离的比较 | 第59-61页 |
4.4.2 渗透汽化(PV)与汽化渗透(VSVP)批次分离的比较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