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甘薯(红薯)论文

甘薯SAP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及IbSAP15和IbSAP16功能鉴定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英文缩略表第10-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3页
    1.1 甘薯产业概述第11-12页
        1.1.1 中国甘薯生产概况第11页
        1.1.2 甘薯及其产品的经济意义第11-12页
    1.2 甘薯耐盐耐旱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胁迫概述第12页
        1.2.2 干旱胁迫对甘薯的影响第12-13页
        1.2.3 盐胁迫对甘薯的影响第13页
        1.2.4 甘薯应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反应第13-14页
        1.2.5 甘薯耐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14页
    1.3 胁迫相关蛋白(Stress Associated Proteins,SAPs)研究进展第14-22页
        1.3.1 A20/AN1锌指结构的发现第15页
        1.3.2 植物中SAP蛋白的数量与类型第15-17页
        1.3.3 动植物中A20/AN1锌指蛋白的异同第17-18页
        1.3.4 植物A20/AN1锌指蛋白与非生物胁迫第18-20页
        1.3.5 植物A20/AN1锌指蛋白的其他功能第20页
        1.3.6 植物A20/AN1锌指蛋白作用机理第20-22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IbSAP转录组测序结果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3-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3页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3页
        2.1.3 甘薯叶片总DNA提取第23-24页
        2.1.4 甘薯叶片总RNA提取和检测第24页
        2.1.5 第一链cDNA合成第24页
        2.1.6 IbSAP基因家族序列扩增引物设计第24-26页
        2.1.7 IbSAP基因家族序列扩增及测序第26-27页
        2.1.8 IbSAP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7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7-36页
        2.2.1 甘薯与I.trifida总RNA提取第27页
        2.2.2 IbSAP与ItrSAP的扩增第27-29页
        2.2.3 IbSAP与ItrSAP的序列分析第29-36页
    2.3 讨论第36-38页
        2.3.1 IbSAP基因家族的转录组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第36-37页
        2.3.2 AN1结构域在两类SAP蛋白中的异同第37页
        2.3.3 IbSAP与甘薯的起源进化第37-38页
第三章 IbSAP的表达模式分析第38-4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3.1.1 实验材料第38页
        3.1.2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38页
        3.1.3 实验材料的处理与取样第38页
        3.1.4 植物总RNA/DNA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38-39页
        3.1.5 荧光定量PCR引物第39-40页
        3.1.6 荧光定量PCR及数据分析第40-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3.2.1 不同组织中Ib SAP的表达模式第41页
        3.2.2 胁迫条件下Ib SAP的表达模式第41-43页
    3.3 讨论第43-45页
        3.3.1 不同组织中的IbSAP的表达量不同第43-44页
        3.3.2 IbSAP基因家族能响应非生物胁迫第44-45页
第四章 IbSAP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第45-5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5-49页
        4.1.1 实验材料第45页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5页
        4.1.3 植物总RNA/DNA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45页
        4.1.4 IbSAP15和IbSAP16基因克隆及超表达载体构建第45-47页
        4.1.5 拟南芥种子消毒及培养第47页
        4.1.6 拟南芥转化第47页
        4.1.7 转基因拟南芥T1、T2、T3代的筛选及PCR检测第47-48页
        4.1.8 转基因拟南芥IbSAP15/16 基因表达量测定第48页
        4.1.9 转基因拟南芥的发芽及生长试验第48-4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4.2.1 T1代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纯合株系鉴定及目的基因表达量检测第49-50页
        4.2.2 转基因拟南芥发芽试验第50-52页
        4.2.3 转基因拟南芥生长试验第52-53页
    4.3 讨论第53-55页
        4.3.1 IbSAP15、IbSAP16能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耐逆性第53页
        4.3.2 IbSAP16蛋白可能作为转录因子激活下游基因表达第53-55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分胁迫条件下生长素对烟草苗期发育的影响机理
下一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甘蓝型油菜耐镉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