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三重拐点期城镇化质量与效率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吸纳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2页
        1.1.1 城镇化发展已进入“拐点”交汇期第15-19页
        1.1.2 质量危机:“城市病”与“农村病”第19-20页
        1.1.3 城镇化“三问”体现了“效率”的基础地位第20-22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2页
        1.2.2 研究目的第22页
        1.2.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3 研究设计第23-27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25页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7页
第二章 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文献述评第27-47页
    2.1 概念界定与解析第27-29页
        2.1.1 城镇化与城市化第27-28页
        2.1.2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第28-29页
    2.2 城镇化质量研究综述第29-37页
        2.2.1 关于城镇化质量内涵第29-34页
        2.2.2 关于城镇化质量的评价第34-37页
        2.2.3 城镇化质量的演化机制第37页
    2.3 城镇化效率研究综述第37-41页
        2.3.1 城镇化效率与城市效率第37-38页
        2.3.2 关于城镇化效率测算第38-41页
    2.4 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效率、质量的关系第41-44页
        2.4.1 国外相关研究第42-43页
        2.4.2 国内相关研究第43-44页
    2.5 现有研究不足与本文研究空间第44-46页
        2.5.1 现有研究不足第44-45页
        2.5.2 本文研究空间第45-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第47-95页
    3.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第47-52页
        3.1.1 历史演变轨迹分析第47-50页
        3.1.2 空间差异分析第50-51页
        3.1.3 绝对转移劳动力数量测算第51-52页
    3.2 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分析第52-58页
        3.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第52-56页
        3.2.2 农民工数量特征分析第56-58页
    3.3 “刘易斯拐点”的判断——农业隐性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与预测第58-69页
        3.3.1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第58-59页
        3.3.2 剩余劳动力估算主要方法概览第59-60页
        3.3.3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第60-62页
        3.3.4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62-66页
        3.3.5 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预测第66-69页
    3.4 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测算与分析第69-71页
    3.5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第71-76页
        3.5.1 研究思路与理论模型构建第72-73页
        3.5.2 模型结果实证分析第73-76页
    3.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6-94页
        3.6.1 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DEMATEL)第76-79页
        3.6.2 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第79-83页
        3.6.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计量分析第83-94页
    3.7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四章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评价与分析第95-135页
    4.1 城镇化质量评价主导思想第95-96页
    4.2 德尔菲法指标筛选第96-100页
        4.2.1 德尔菲法执行步骤第96-97页
        4.2.2 德尔菲法数据统计分析第97-100页
    4.3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100-103页
        4.3.1 指标体系框架第100-102页
        4.3.2 指标体系解释与说明第102-103页
    4.4 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第103-110页
        4.4.1 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概述第103-104页
        4.4.2 突变级数—主成分法第104-108页
        4.4.3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第108-110页
    4.5 基于时序角度的我国城镇化质量评价与分析第110-122页
        4.5.1 综合评价值计算第110-113页
        4.5.2 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13-120页
        4.5.3 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分析第120-122页
    4.6 基于区域差异的我国城镇化质量评价与分析第122-134页
        4.6.1 一级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22-126页
        4.6.2 城镇化质量总体评价与分析第126-128页
        4.6.3 聚类与收敛性分析第128-134页
    4.7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第五章 我国城镇化效率及劳动力吸纳效率测算与分析第135-167页
    5.1 我国城镇化效率测算与分析第135-150页
        5.1.1 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第135-137页
        5.1.2 优化ISBM模型第137-138页
        5.1.3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预处理第138-140页
        5.1.4 城镇化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第140-143页
        5.1.5 聚类与收敛性分析第143-146页
        5.1.6 城镇化效率与城镇化发展模式第146-150页
    5.2 城镇化的剩余劳动力吸纳效率第150-161页
        5.2.1 研究概况第150-151页
        5.2.2 非径向超效率BCC模型第151-152页
        5.2.3 指标体系构建第152-155页
        5.2.4 测算结果与分析第155-159页
        5.2.5 吸纳效率的收敛性检验第159-161页
    5.3 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效率、吸纳效率的时空演变第161-166页
        5.3.1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效率第161-163页
        5.3.2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吸纳效率第163-165页
        5.3.3 城镇化效率与城镇化吸纳效率第165-166页
    5.4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第六章 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驱动机制实证研究第167-201页
    6.1 城镇化质量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第168-172页
        6.1.1 概念模型构建第168-171页
        6.1.2 计量模型构建第171-172页
    6.2 城镇化质量驱动机制实证分析第172-180页
        6.2.1 模型检验第172-178页
        6.2.2 模型结果分析第178-180页
    6.3 城镇化效率驱动机制实证分析第180-182页
    6.4 老龄化与城镇化质量、效率第182-195页
        6.4.1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现状第183-189页
        6.4.2 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第189-190页
        6.4.3 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效应第190-192页
        6.4.4 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效应第192-195页
    6.5 促进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提升的政策启示第195-199页
        6.5.1 坚持内生型城镇化发展第195页
        6.5.2 坚持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第195-196页
        6.5.3 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196-197页
        6.5.4 实施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第197-198页
        6.5.5 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第198页
        6.5.6 逐渐转变效率优先的发展理念第198-199页
    6.6 本章小结第199-201页
第七章 研究总结第201-205页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01-202页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02-204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204-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21页
附录第221-23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31-233页
致谢第233-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振荡器的蛇形机器人CPG运动控制方法
下一篇: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国家银行流动性过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