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典型地质灾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12-28页
    1.1 研究现状第12-23页
        1.1.1 冻土区灾害及影响第12-14页
        1.1.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研究内容第14-17页
        1.1.3 冻土区与灾害相关的地质作用第17-20页
        1.1.4 冻土区工程地质研究第20页
        1.1.5 冻土区的沙化第20-22页
        1.1.6 多年冻土区灾害治理和危险性评估第22页
        1.1.7 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3-25页
        1.2.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3-24页
        1.2.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 主要研究方向与工作方法第25页
        1.3.1 研究方向第25页
        1.3.2 采用的主要工作方法第25页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第25-28页
2 研究区概况第28-63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28-29页
    2.2 气候第29-30页
    2.3 研究区地形地貌水文和冰缘现象的分布第30页
    2.4 研究区地层岩性和构造与冰缘现象形成的关系第30-45页
        2.4.1 研究区地层岩性及分布第34-42页
        2.4.2 构造与地震第42-45页
    2.5 研究区冻土特征和工程地质特征第45-57页
        2.5.1 研究区在青藏高原冻土区的位置第45页
        2.5.2 冻土分区第45-50页
        2.5.3 冻土地温垂向变化及活动层特征第50-54页
        2.5.4 多年冻土区的水文地质特征第54-57页
    2.6 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特征第57-63页
        2.6.1 高原多年冻土的冻胀融沉参数第57-59页
        2.6.2 研究区多年冻土融沉性与冻胀性工程地质分类第59-63页
3 青藏高原腹地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区第63-70页
    3.1 野外冻土区地质灾害调查和资料收集实物第63-64页
    3.2 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灾害类型及分区第64-70页
4 青藏高原腹地冻土区地质灾害发育机理与演化模式第70-86页
    4.1 多年冻土区冰缘形态组合及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第70-73页
        4.1.1 冰缘的形态组合与灾害的成因分类第70-72页
        4.1.2 致灾作用分析第72-73页
    4.2 灾害形成条件分析第73-78页
        4.2.1 冰椎、冰幔的形成条件第73-74页
        4.2.2 冻胀丘的形成条件第74-76页
        4.2.3 冻胀地裂缝的形成条件第76-77页
        4.2.4 热融滑塌、热融泥流、和热融蠕流的形成条件第77-78页
        4.2.5 热融湖塘、热融沉陷和热融洼地的形成条件第78页
    4.3 主要灾害类型的形成机理分析及演化模式第78-86页
        4.3.1 冻结层下水冻胀丘的形成机理与演化模式第79-82页
        4.3.2 热融滑塌、热融泥流、和热融蠕流的形成机理与演化模式第82-85页
        4.3.3 热融湖塘、热融沉陷和热融洼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模式第85-86页
5 多年冻土带未来变化趋势及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第86-96页
    5.1 对引入冻土温度变化模型结果的阐述第86-88页
        5.1.1 预测时间和冻土模型的确定第86-87页
        5.1.2 引入冻土模型可信度评价和引用的数据介绍第87-88页
    5.2 基于冻土模型预测的多年冻土未来50 年和100 年地温分布第88-92页
        5.2.1 预测多年冻土未来50 年和100 年地温分布第88-90页
        5.2.2 预测多年冻土未来50 年和100 年纵向上厚度和活动层的变化第90-92页
    5.3 冻土退化对青藏高原腹地冻土灾害的影响第92-94页
    5.4 多年冻土区灾害治理和预防的重点和建议第94-96页
        5.4.1 灾害治理和防预重点第94-95页
        5.4.2 灾害治理和防预建议第95-96页
6 青藏高原腹地沙漠化过程与相关地质灾害第96-108页
    6.1 沙化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第96-98页
        6.1.1 沙化现状及分布特点第96页
        6.1.2 成因分析第96-98页
    6.2 研究区沙化现状分布及近三十年的沙化规律第98-103页
        6.2.1 沙化区的提取第98-100页
        6.2.2 研究区近三十年的沙化变化规律第100-103页
    6.3 典型沙化区的演化过程第103-105页
        6.3.1 错那湖西北沙化区的演化第103-104页
        6.3.2 北麓河、通天河裸地沙化的演化第104-105页
        6.3.3 唐古拉山南至安多盆地南缘的风成沙化群第105页
    6.4 沙化示警区的划分和沙化治理措施第105-108页
        6.4.1 沙化示警区的划分第105-106页
        6.4.2 沙化治理措施第106-108页
7 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与典型灾害治理措施第108-121页
    7.1 影响多年冻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定因子确定第108-110页
        7.1.1 冻土特征因素第109页
        7.1.2 区域性因素第109-110页
        7.1.3 人为因素第110页
    7.2 研究区灾害危险性判定参数的确定和综合评估分区第110-116页
        7.2.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定参数的确定第110-111页
        7.2.2 多年冻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第111-116页
    7.3 研究区典型灾害治理范例及作用第116-121页
结束语第121-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5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5-156页
作者简历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牛地气田低孔低渗气藏储层评价及含气性预测
下一篇:个旧锡多金属矿区尾矿物质成分与污染传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