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炭纤维以及大丝束炭纤维概述 | 第14-17页 |
1.1.1 大丝束炭纤维及其特点 | 第15-16页 |
1.1.2 大丝束炭纤维发展概况 | 第16页 |
1.1.3 大丝束炭纤维的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1.2 腈纶的差别化应用的现状与趋势 | 第17-19页 |
1.3 热氧化法制备阻燃纤维 | 第19-20页 |
1.3.1 PAN纤维的燃烧性能 | 第19-20页 |
1.3.2 热氧化法制备阻燃腈纶 | 第20页 |
1.4 PAN基预氧纤维的形成过程 | 第20-30页 |
1.4.1 PAN基预氧纤维的制备 | 第20-25页 |
1.4.1.1 PAN基预氧纤维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20-21页 |
1.4.1.2 PAN纤维的合成及结构 | 第21-24页 |
1.4.1.3 PAN原丝性能的提高 | 第24-25页 |
1.4.2 PAN纤维在预处理过程中的热化学反应 | 第25-27页 |
1.4.3 PAN原丝的预氧化过程机理 | 第27-28页 |
1.4.4 预氧纤维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1.5 PAN大丝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6 本选题的立论意义 | 第31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7.1 原丝改性的研究 | 第32页 |
1.7.2 预氧化工艺的改进 | 第32页 |
1.8 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8.1 间歇实验阶段 | 第32-33页 |
1.8.2 连续化实验 | 第33-34页 |
1.9 本课题具体实验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36-37页 |
2.1.1 实验所用纤维 | 第3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2.1 间歇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2.2.2 连续化实验内容 | 第38页 |
2.3 测试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0-72页 |
3.1 改性剂的筛选结果 | 第40-46页 |
3.1.1 不同改性剂对预氧纤维热性能的影响 | 第40-44页 |
3.1.1.1 不同改性剂对上海12k腈纶的热性能影响 | 第40-42页 |
3.1.1.2 不同改性剂对抚顺24k大丝束丙烯腈纤维热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2 不同改性剂对上海12k腈纶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44-45页 |
3.1.3 不同改性剂对上海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 Gxj-1改性间歇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3.2.1 改性液浓度对腈纶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2 改性时间对腈纶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3.2.3 改性温度对于腈纶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 连续化实验 | 第54-72页 |
3.3.1 预氧炉炉温的设定 | 第54-62页 |
3.3.1.1 改性纤维与为改性纤维外观对比 | 第56-57页 |
3.3.1.2 预氧化温度对各段预氧化纤维密度的影响 | 第57-60页 |
3.3.1.3 预氧化温度对预氧化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3.3.2 预氧化时间的优化 | 第62页 |
3.3.3 预处理牵伸的优化 | 第62-68页 |
3.3.3.1 不同预处理牵伸条件对改性预氧丝抗张强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3.2 不同预处理牵伸条件对预氧丝密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3.3 4%预牵伸改性丝与未改性预氧丝抗张强度对比 | 第65-66页 |
3.3.3.4 4%预牵伸改性丝与未改性预氧丝直径对比 | 第66-67页 |
3.3.3.5 4%预牵伸改性丝与未改性丝密度对比 | 第67-68页 |
3.3.4 预氧化纤维阻燃性能 | 第68-72页 |
3.3.4.1 预氧纤维密度与限氧指数的关系 | 第69-70页 |
3.3.4.2 预氧纤维强度与限氧指数的关系 | 第70-7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作者和导师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简介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