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生产节能优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油井生产节能优化技术发展趋势及现状 | 第11-14页 |
·工作环境恶劣 | 第12页 |
·功能不全 | 第12-13页 |
·科技含量低 | 第13页 |
·性价比不高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第16-27页 |
·油井节能监控专业技术简介 | 第16-24页 |
·“示功图”求产原理 | 第16-20页 |
·机采系统效率实时分析技术 | 第20-24页 |
·软件系统涉及的技术 | 第24-26页 |
·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 | 第24-25页 |
·系统应用的数据库系统 | 第25页 |
·软件系统优化技术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油井生产节能优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第27-34页 |
·数据采集流程 | 第27-29页 |
·电参数采集流程 | 第27-28页 |
·远程测量示功图数据采集流程 | 第28页 |
·数据传输技术要求 | 第28-29页 |
·远程油井诊断与控制 | 第29页 |
·系统总体功能框图 | 第29-30页 |
·数据采集模块业务模型 | 第30-33页 |
·抄表参数配置模块 | 第31页 |
·任务调度模块 | 第31-32页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油井生产节能优化信息系统设计 | 第34-45页 |
·平台建设思路 | 第34-35页 |
·信息系统构建 | 第34页 |
·软件系统原理 | 第34-35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开放性和先进型原则 | 第35页 |
·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 | 第35页 |
·系统信息流程规划 | 第35-36页 |
·系统软件性能要求 | 第36页 |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第36-43页 |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第36-37页 |
·供电线路实时监控子系统设计 | 第37-38页 |
·油井能耗监测与决策支持子系统设计 | 第38-41页 |
·油井产能自动计量子系统设计 | 第41-43页 |
·界面用户友好性描述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油井生产节能优化信息系统实现 | 第45-57页 |
·系统总体功能介绍 | 第45页 |
·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实现 | 第45-46页 |
·供电线路实时监控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46-49页 |
·实施方案 | 第46-47页 |
·子系统开发实现 | 第47-48页 |
·主要技术指标 | 第48-49页 |
·油井能耗监测与决策支持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49-52页 |
·实施方案 | 第49-50页 |
·子系统开发实现 | 第50-52页 |
·主要技术指标 | 第52页 |
·油井自动计量与应用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52-55页 |
·实施方案 | 第52-53页 |
·子系统开发实现 | 第53-55页 |
·主要技术指标 | 第55页 |
·节能优化决策支持子系统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评价 | 第57-78页 |
·系统测试指标 | 第57-59页 |
·功能测试指标 | 第57-58页 |
·性能测试指标 | 第58-59页 |
·系统测试环境 | 第59-61页 |
·数据环境 | 第59页 |
·网络环境 | 第59-61页 |
·服务器环境 | 第61页 |
·个人计算机 | 第61页 |
·自动化测试环境 | 第61页 |
·功能测试 | 第61-63页 |
·测试方法 | 第61页 |
·测试结果 | 第61-63页 |
·性能测试 | 第63-67页 |
·测试方法 | 第63-64页 |
·测试结果 | 第64-67页 |
·系统测试用例及数据分析 | 第67-76页 |
·供电线路能耗分析应用 | 第67-68页 |
·机采系统能耗分析应用 | 第68-75页 |
·专家知识库系统应用 | 第75-76页 |
·测试结论 | 第76页 |
·应用效果 | 第76-77页 |
·实时自动监测和控制油井工作状态 | 第76页 |
·提高供电线路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线路损耗 | 第76-77页 |
·优化抽油机参数,改善抽油机工况 | 第77页 |
·减少停产时间,提高油井有效时率 | 第77页 |
·信息共享,管理优化 | 第77页 |
·应用评价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