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理论研究 | 第16-47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一、感染性急性肺损伤发病机理探讨 | 第20-26页 |
(一) 病因发病因素 | 第20-23页 |
1、暴感外邪 | 第20-21页 |
2、正气因素 | 第21-22页 |
3、他脏传变 | 第22-23页 |
(二) 病理因素 | 第23-25页 |
1、热毒 | 第23-24页 |
2、气闭 | 第24页 |
3、痰热 | 第24页 |
4、瘀血 | 第24-25页 |
5、水饮 | 第25页 |
(三) 病机发病特点 | 第25-26页 |
二、感染性急性肺损伤辨证规律 | 第26-34页 |
(一) 以肺热为主要病理因素,肺失宣降为主要病理基础 | 第27-32页 |
1、邪热壅肺 | 第28页 |
2、痰热阻肺 | 第28-29页 |
3、肺热阴伤 | 第29-30页 |
4、肺热气虚 | 第30页 |
5、湿饮阻肺 | 第30-31页 |
6、热伤肺络 | 第31页 |
7、化源竭绝 | 第31-32页 |
(二) 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影响相关脏腑 | 第32-34页 |
1、肺肠并病 | 第32页 |
2、邪入心包 | 第32-33页 |
3、肺热动风 | 第33页 |
4、肺胃并病 | 第33页 |
5、肺病及肾 | 第33-34页 |
6、脱证 | 第34页 |
三、感染性急性肺损伤治则治法 | 第34-47页 |
(一) 治则: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 | 第34-36页 |
1、扶正勿忘祛邪,祛邪以助正气 | 第34-35页 |
2、宣开肺气,调整脏腑功能 | 第35-36页 |
(二) 治法 | 第36-40页 |
1、宣肺泄热解毒 | 第36-37页 |
2、宣肺泄热化痰 | 第37页 |
3、清肺养阴 | 第37-38页 |
4、清热益气敛肺 | 第38页 |
5、化湿祛饮开肺 | 第38-39页 |
6、清肺凉血散血 | 第39-40页 |
7、敛肺救逆固脱 | 第40页 |
(三) 兼证治法 | 第40-43页 |
1、通腑 | 第40-41页 |
2、开窍 | 第41-42页 |
3、息风 | 第42页 |
4、救逆固脱 | 第42-43页 |
(四) 治疗注意事项 | 第43-47页 |
1、明确病因、病理因素性质及传变趋势 | 第43-44页 |
2、重视扶正,正确把握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 第44-45页 |
3、重视脏腑功能的调整 | 第45-46页 |
4、辨证咳喘之虚实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文献研究 | 第51-63页 |
急性肺损伤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 第51-59页 |
一、急性肺损伤西医发病机制 | 第51-54页 |
二、急性肺损伤的中医发病机制 | 第54-55页 |
三、中医治法临床及实验研究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实验研究 | 第63-74页 |
一、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表达影响 | 第64-69页 |
二、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终末性细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 | 第69-74页 |
实验研究小结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