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运营技术论文--公路运输安全技术论文

重载交通高速公路连续纵坡交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2页
        1.2.1 连续下坡路段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基础模型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3 连续下坡安全设施设置方法第19-20页
        1.2.4 连续上坡路段安全性研究第20-21页
        1.2.5 研究现状总体评价第21-22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4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高速公路连续纵坡界定与调查分析第25-52页
    2.1 高速公路连续纵坡界定第25-39页
        2.1.1 连续上坡的界定第25-38页
        2.1.2 连续下坡的界定第38-39页
    2.2 高速公路连续纵坡交通安全调查方案的确定第39-44页
        2.2.1 调查路段及观测点的选择第39-40页
        2.2.2 调查车型的确定第40-44页
        2.2.3 调查时段的确定第44页
    2.3 车辆运行速度调查与分析第44-49页
        2.3.1 调查目的第44页
        2.3.2 调查方案第44-46页
        2.3.3 运行速度数据的分析检验第46-48页
        2.3.4 运行速度数据整理记录第48-49页
    2.4 载重汽车刹车毂温度试验与分析第49-51页
        2.4.1 实验方案第49-50页
        2.4.2 试验数据分析第50-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连续下坡路段基础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第52-77页
    3.1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基础模型第52页
    3.2 连续下坡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2-62页
        3.2.1 模型变量的确定第52-53页
        3.2.2 模型的建立方法第53页
        3.2.3 多元线性回归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3-62页
    3.3 连续下坡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检验第62-67页
        3.3.1 模型的统计检验第62-65页
        3.3.2 实测数据的检验第65-67页
    3.4 连续下坡路段刹车毂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67-72页
        3.4.1 刹车毂性能热衰退分析第67-68页
        3.4.2 刹车毂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第68-72页
    3.5 连续下坡路段刹车毂温度预测模型的检验第72-75页
        3.5.1 刹车毂温度理论模型参数的选取第72-73页
        3.5.2 理论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与分析第73-74页
        3.5.3 刹车毂温度理论模型的修正第74-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基于性能的连续上坡路段载重汽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第77-98页
    4.1 基于性能的载重汽车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第77-79页
        4.1.1 汽车受力分析模型第77-78页
        4.1.2 汽车运动方程第78-79页
    4.2 基于 Visual Basic 的运行速度预测系统开发第79-86页
        4.2.1 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的原理与流程第79-80页
        4.2.2 基于性能速度预测软件的功能介绍第80-86页
    4.3 载重汽车运行速度预测系统的参数选择与应用第86-97页
        4.3.1 载重汽车速度预测系统的参数选择第86-93页
        4.3.2 载重汽车运行速度预测系统的应用第93-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高速公路连续纵坡风险评价方法第98-116页
    5.0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98-105页
        5.0.1 交通安全与道路线形的关系第98-103页
        5.0.2 交通安全与交通条件的关系第103-105页
    5.1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危险度分级体系第105-108页
        5.1.1 运行速度预测第105-106页
        5.1.2 刹车毂温度预测第106-107页
        5.1.3 连续下坡危险度分级第107-108页
    5.2 高速公路连续上坡风险评价方法第108-115页
        5.2.1 评价指标体系第108-113页
        5.2.2 风险评价标准第113-114页
        5.2.3 风险评价模型第114-115页
    5.3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六章 高速公路连续纵坡安全设施设置方法第116-140页
    6.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适用性分析第116-129页
        6.1.1 避险车道第116-118页
        6.1.2 标志标线第118-122页
        6.1.3 减速带第122-125页
        6.1.4 车道限制第125-129页
    6.2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安全设施设置方法第129-134页
        6.2.1 安全保障方案的设计原则第129页
        6.2.2 安全保障方案的实施第129-130页
        6.2.3 诱导设施第130页
        6.2.4 警示设施第130-131页
        6.2.5 强制措施第131-132页
        6.2.6 补救设施第132-134页
    6.3 高速公路连续上坡通行能力及安全措施第134-138页
        6.3.1 限制措施第135-136页
        6.3.2 爬坡车道第136-138页
    6.4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结论第140-143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40-141页
    主要创新点第141-142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化强区战略背景下的宁夏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细胞外pH值对培养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及钾通道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