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运营技术论文--公路运输安全技术论文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管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灾害天气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研究第11-12页
        1.2.2 交通事故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研究第12-13页
        1.2.3 地质灾害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研究第13-14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特殊事件对山区高速公路安全运行影响分析第17-31页
    2.1 山区高速公路特殊事件的特征第17-21页
        2.1.1 灾害天气特征第17-18页
        2.1.2 交通事故特征第18-19页
        2.1.3 地质灾害特征第19-21页
    2.2 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环境特性分析第21-26页
        2.2.1 山区高速公路线形件特征分析第21-22页
        2.2.2 山区高速公路构造物特征分析第22-23页
        2.2.3 山区高速公路路面状况特征分析第23-24页
        2.2.4 山区高速公路路网环境条件第24-25页
        2.2.5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特征分析第25-26页
    2.3 灾害天气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分析第26-28页
        2.3.1 大雾天气对山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第26-27页
        2.3.2 降雨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第27页
        2.3.3 冰雪天气对山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第27-28页
        2.3.4 大风对山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第28页
    2.4 交通事故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分析第28-29页
        2.4.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影响范围第28-29页
        2.4.2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空间影响范围第29页
    2.5 地质灾害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分析第29-30页
        2.5.1 地质灾害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的时间影响分析第29-30页
        2.5.2 地质灾害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的空间影响分析第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监控设施与技术研究第31-54页
    3.1 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监测的需求分析第31-33页
        3.1.1 监测信息的用户主体第31页
        3.1.2 监测需求分析第31-33页
    3.2 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监测指标第33-37页
        3.2.1 行车环境监测指标第33-35页
        3.2.2 交通事件监测指标第35-36页
        3.2.3 地质灾害监测指标第36-37页
    3.3 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监测技术方法第37-48页
        3.3.1 山区高速公路行车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第37-40页
        3.3.2 山区高速公路事件监测技术第40-46页
        3.3.3 山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第46-48页
    3.4 山区高速公路运行技术标准要求第48-53页
        3.4.1 山区高速公路行车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第48-50页
        3.4.2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件监测技术要求第50-52页
        3.4.3 山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要求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策略第54-69页
    4.1 特殊事件的级别及其响应的运行处置预案级别划分第54-55页
    4.2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对策第55-58页
        4.2.1 工程对策第55-57页
        4.2.2 交通管理对策第57-58页
    4.3 特殊事件分级运行处置预案第58-61页
        4.3.1 灾害天气分级运行处置预案第58-60页
        4.3.2 交通事故分级运行处置预案第60页
        4.3.3 地质灾害分级运行处置预案第60-61页
    4.4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体制第61-67页
        4.4.1 特殊事件处置机构第61-62页
        4.4.2 特殊事件分级运行处置流程第62-67页
    4.5 特殊事件应急信息的发布第67-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疏导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第69-86页
    5.1 山区公路网形态布局分析第69-72页
        5.1.1 山区公路网络特征第69-70页
        5.1.2 山区公路网布局形式分析第70-72页
    5.2 特殊事件下山区公路疏导策略研究第72-79页
        5.2.1 交通流分配基本理论第72-73页
        5.2.2 山区公路疏导路网的确定第73-74页
        5.2.3 山区公路疏导节点的确定第74-76页
        5.2.4 疏导模型建立及计算第76-79页
    5.3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匝道控制方法研究第79-85页
        5.3.1 特殊事件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匝道控制特点第79-80页
        5.3.2 特殊事件下路段通行能力的估计第80-81页
        5.3.3 入口匝道控制模型的建立第81-85页
    5.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效果综合评价研究第86-146页
    6.1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86-91页
        6.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86-87页
        6.1.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第87-88页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88-91页
    6.2 特殊事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综合评价指标分析第91-134页
        6.2.1 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第91-92页
        6.2.2 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效果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第92-105页
        6.2.3 交通事故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效果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第105-120页
        6.2.4 地质灾害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效果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第120-134页
    6.3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第134-145页
        6.3.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136-142页
        6.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第142-144页
        6.3.3 评价结果的处理第144-145页
    6.4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七章 实例第146-168页
    7.1 西汉高速的概述第146-147页
    7.2 山区高速公路行车环境监测实例分析第147-152页
        7.2.1 西汉高速公路(户县经洋县至勉县)监测系统第147-149页
        7.2.2 西汉高速公路监测布设实例第149-152页
    7.3 基于系统仿真的特殊事件下西汉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策略第152-154页
        7.3.1 系统仿真软件功能分析第152-154页
        7.3.2 仿真软件实现对特殊事件下西汉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的工作机理第154页
    7.4 特殊事件下西汉高速路网疏导方案第154-159页
        7.4.1 疏导路网的选取第156-157页
        7.4.2 交通疏导流量的计算第157-158页
        7.4.3 疏导节点的设置方案第158-159页
    7.5 特殊事件下西汉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效果综合评价研究第159-168页
        7.5.1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第159-163页
        7.5.2 应用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第163-166页
        7.5.3 评价结果及处理第166-16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8-170页
    8.1 主要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69页
    8.3 研究展望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酸酶和纤维素复合酶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蛋壳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低温性能的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