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 ·热液白云岩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灯影组储层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8-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0-21页 |
|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1-23页 |
| 第2章 基本地质背景 | 第23-34页 |
| ·区域沉积地层概况 | 第23-26页 |
| ·川东南地区沉积构造演化史 | 第26-32页 |
| ·南华大冰期阶段(Nh) | 第26页 |
| ·被动陆缘-隆拗演化阶段(Z-S) | 第26-29页 |
| ·峨眉地裂阶段(D-P) | 第29页 |
| ·前陆隆起演化阶段(T-K1) | 第29-31页 |
| ·褶皱隆升阶段(K2-Q) | 第31-32页 |
| ·区域构造-热事件 | 第32-34页 |
| 第3章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沉积特征 | 第34-45页 |
|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岩石类型 | 第34-40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40-43页 |
| ·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 第43-45页 |
| 第4章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 第45-72页 |
| ·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证据) | 第45-54页 |
| ·马鞍状白云石 | 第45-46页 |
| ·条带状构造 | 第46-47页 |
| ·片状晶洞 | 第47-48页 |
| ·角砾状构造 | 第48-49页 |
| ·热褪色效应 | 第49-50页 |
| ·铅锌矿 | 第50-53页 |
| ·重晶石、萤石矿 | 第53-54页 |
| ·林1 井热液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 第54-72页 |
| ·岩芯热液白云岩特征 | 第54-64页 |
| ·岩屑热液白云岩特征 | 第64-67页 |
| ·热液白云岩储层物性特征 | 第67-69页 |
| ·小结 | 第69-72页 |
| 第5章 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83页 |
| ·碳同位素特征 | 第72-75页 |
| ·氧同位素特征 | 第75-76页 |
| ·锶同位素特征 | 第76-77页 |
| ·热液白云岩成岩流体特征——“热液”的证据 | 第77-83页 |
| ·锶同位素示踪原理 | 第77-78页 |
| ·不同成岩流体的锶同位素特征 | 第78-79页 |
| ·研究区富锶流体来源 | 第79-83页 |
| 第6章 热液白云岩储层成岩特征及演化 | 第83-100页 |
|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83-96页 |
| ·白云石化作用 | 第83页 |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83-84页 |
| ·重结晶作用 | 第84-86页 |
| ·硅化作用 | 第86-87页 |
| ·黄铁矿化作用 | 第87-88页 |
| ·溶蚀作用 | 第88-90页 |
| ·热液蚀变 | 第90-91页 |
| ·充填作用 | 第91-94页 |
| ·破裂作用 | 第94-96页 |
| ·成岩序列 | 第96-97页 |
| ·储层形成与演化 | 第97-100页 |
| ·同生期/准同生期-浅埋藏阶段 | 第97页 |
| ·表生阶段 | 第97页 |
| ·第二次浅埋藏阶段 | 第97-98页 |
| ·中-深埋藏阶段 | 第98-99页 |
| ·深埋藏阶段 | 第99页 |
| ·褶皱隆升阶段 | 第99-100页 |
| 结论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