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秩序与自发并置--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3-32页
    1.1 研究缘起第13-15页
    1.2 研究背景第15-19页
        1.2.1 背景 1:城市的溯源,历史的空间第15-16页
        1.2.2 背景 2:脱胎换骨,以拆为主第16-17页
        1.2.3 背景 3:理性的桎梏 ,文脉的缺失第17-19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相关理论第20-25页
        1.4.1 拼贴城市理论第20-21页
        1.4.2 自然城市理论第21-23页
        1.4.3 有机更新理论第23-24页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页
        1.4.5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第24-25页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诠释第25-28页
        1.5.1 历史地段第25页
        1.5.2 历史保护更新策略第25页
        1.5.3 拼贴第25-27页
        1.5.4 秩序与自发并置第27-28页
    1.6 研究对象界定第28-29页
    1.7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29-31页
        1.7.1 研究的方法第29-30页
        1.7.2 研究的框架第30-31页
    1.8 本章小结第31-32页
2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保护更新模式和案例浅析第32-43页
    2.1 突出地标,功能置换第32-34页
        2.1.1 实例——意大利热那亚(GENOA)老港第32-33页
        2.1.2 分析评价第33-34页
    2.2 有机更新,类型秉承第34-37页
        2.2.1 实例 1——北京菊儿胡同第34-36页
        2.2.2 分析评价第36-37页
    2.3 拼贴意象,系统整合第37-39页
        2.3.1 实例——上海老城厢片区第37-39页
        2.3.2 分析评价第39页
    2.4 全面保护,开辟新区第39-42页
        2.4.1 实例 1——平遥古城第39-40页
        2.4.2 实例 2——苏州古城第40-41页
        2.4.3 分析评价第41-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保护更新策略综述第43-73页
    3.1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理念基质第43-52页
        3.1.1 价值多元论的时空映射第43-46页
        3.1.2 形而上的抵御城市复制第46-47页
        3.1.3 生态学理念下的历史环境保护第47-49页
        3.1.4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保护更新第49-52页
    3.2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历史保护更新原则第52-56页
        3.2.1 “原真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第52-53页
        3.2.2 “整体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第53-54页
        3.2.3 “自发性”和“延续性”相结合第54-55页
        3.2.4 “外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第55-56页
    3.3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历史保护更新策略第56-65页
        3.3.1 解读式调研,阶段性规划第56-59页
        3.3.2 自发式更新,持续性整治第59-60页
        3.3.3 秩序化要素,时空性对接第60-64页
        3.3.4 多元化主体,市场化机制第64-65页
    3.4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历史保护更新设计方法第65-71页
        3.4.1 连接历史要素——场所关联耦合法第65-68页
        3.4.2 展示历史空间——步行网络法第68-69页
        3.4.3 统协历史环境——映射衬托法第69-71页
        3.4.4 延续历史记忆——隐喻和象征第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4 武汉洪山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实践探索第73-134页
    4.1 概况与沿革第73-90页
        4.1.1 历史地段范围第73-74页
        4.1.2 历史空间变迁第74-80页
        4.1.3 历史文化遗存第80-85页
        4.1.4 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第85-90页
    4.2 分析与研究第90-105页
        4.2.1 现状单位实控范围第91-92页
        4.2.2 建筑风貌研究第92-95页
        4.2.3 开敞空间研究第95-98页
        4.2.4 现状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研究第98-99页
        4.2.5 洪山公园及山林活动场所调研分析第99-105页
    4.3 理念与策略第105-108页
        4.3.1 保护主题第105-106页
        4.3.2 保护理念第106页
        4.3.3 保护原则第106-107页
        4.3.4 保护策略第107-108页
    4.4 对策与方法第108-122页
        4.4.1 自发变更式保护分区第108-113页
        4.4.2 历史要素秩序化第113-115页
        4.4.3 梳理景观视线第115-121页
        4.4.4 构建绿色-红色步行网络第121-122页
    4.5 整治与实施第122-132页
        4.5.1 阶段性持续整治建筑第122-125页
        4.5.2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实施第125-129页
        4.5.3 宝通禅寺规划整治意向第129-132页
    4.6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5 秩序与自发并置的保护更新在我国的困境及对策第134-151页
    5.1 社会合力下原真性消失第134-137页
        5.1.1 原真性的消失第134-135页
        5.1.2 对社会合力的浅层次分析第135-137页
    5.2 历史环境的不可持续现象第137-139页
        5.2.1 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频频被破坏第137-138页
        5.2.2 城市建设和历史保护中不可持续的行为第138-139页
    5.3 拆建矛盾加剧,保护规划失谐第139-141页
        5.3.1 两难困境,博弈加剧第139-140页
        5.3.2 历史保护规划不可行第140-141页
    5.4 意识的偏差第141-143页
        5.4.1 缺乏整体保护意识第141页
        5.4.2 缺乏发展与再利用的意识第141-142页
        5.4.3 公众参与,名不符实第142页
        5.4.4 对多样性的排斥第142-143页
    5.5 保护规划设计中的难点第143-146页
        5.5.1 新旧的整合第143-144页
        5.5.2 相似协调第144页
        5.5.3 对比协调第144-145页
        5.5.4 环境品质恶劣第145-146页
        5.5.5 停车、人流集散空间匮乏第146页
    5.6 对策建议第146-150页
        5.6.1 加大投入,扩大范围第146-147页
        5.6.2 利益调协,社会评价第147-148页
        5.6.3 探索发展,内外兼修第148页
        5.6.4 与古为新,多样并存第148-149页
        5.6.5 实践出真知,多模式并行第149-150页
    5.7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6 结语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0页
附录 1 图表目录第160-164页
附录 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EK蛋白在胰腺癌中的分子标志物作用研究
下一篇:吹扫式注射针微萃取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