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生物质的概念及特点 | 第13-14页 |
1.2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现状 | 第15-17页 |
1.4 竹材利用的意义及现状 | 第17-21页 |
1.4.1 竹材资源分布状况 | 第17-18页 |
1.4.2 竹材化学成分分析 | 第18-19页 |
1.4.3 竹材利用现状 | 第19-21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2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现状 | 第23-51页 |
2.1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现状 | 第23-41页 |
2.1.1 生物质主要成分与结构 | 第24-25页 |
2.1.2 生物质热解整体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25-28页 |
2.1.3 生物质热解的传热传质分析 | 第28-32页 |
2.1.4 生物质三组分的热解机理及可能的协同效应 | 第32-41页 |
2.2 热分析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41-49页 |
2.2.1 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方法 | 第42-48页 |
2.2.2 对热分析动力学的评价 | 第48-49页 |
2.3 竹材热解研究现状 | 第49-51页 |
3 毛竹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51-64页 |
3.1 实验 | 第51-54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51页 |
3.1.2 原料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 第51-52页 |
3.1.3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3.1.4 热解动力学处理方法 | 第53-5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3.2.1 毛竹热解失重曲线 | 第54-55页 |
3.2.2 毛竹热解动力学模型 | 第55-61页 |
3.2.2.1 模式函数法 | 第55-59页 |
3.2.2.2 等转化率法 | 第59-60页 |
3.2.2.3 结果比较与讨论 | 第60-61页 |
3.2.3 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61-62页 |
3.2.4 讨论 | 第62页 |
3.3 结论 | 第62-64页 |
4 水洗及酸洗对毛竹热解行为的影响 | 第64-78页 |
4.1 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 第65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65页 |
4.1.2 原料预处理 | 第65页 |
4.2 实验 | 第65-67页 |
4.2.1 灰分组成测定 | 第65-66页 |
4.2.2 化学组成测定 | 第66页 |
4.2.3 IR光谱测定 | 第66页 |
4.2.4 热重实验 | 第66-67页 |
4.3 结果及讨论 | 第67-76页 |
4.3.1 水洗及酸洗对灰分及其组成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水洗及酸洗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68-71页 |
4.3.2.1 原样及处理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第68页 |
4.3.2.2 IR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4.3.3 毛竹及处理样热解失重行为研究 | 第71-76页 |
4.3.3.1 毛竹及处理样热解失重曲线 | 第71-72页 |
4.3.3.2 毛竹及处理样的热解动力学 | 第72-76页 |
4.3.3.3 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76页 |
4.4 结论 | 第76-78页 |
5 管式炉内毛竹热解实验研究 | 第78-9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78-80页 |
5.1.1 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 第78页 |
5.1.2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 第78-79页 |
5.1.3 热解产物分析 | 第79-8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0-91页 |
5.2.1 热解液体产物的GC/MS及GC分析 | 第80-81页 |
5.2.2 反应终温对原样热解的影响 | 第81-83页 |
5.2.3 升温速率对原样热解的影响 | 第83-85页 |
5.2.4 水洗及酸洗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85-88页 |
5.2.5 讨论 | 第88-91页 |
5.2.5.1 有机小分子及酚类物质的生成 | 第88-89页 |
5.2.5.2 水洗及酸洗对毛竹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89-91页 |
5.3 结论 | 第91-92页 |
6 酸洗对毛竹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92-103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92-93页 |
6.1.1 实验原料及预处理 | 第92-93页 |
6.1.2 热重分析 | 第93页 |
6.1.3 管式炉热解实验及产物分析 | 第93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2页 |
6.2.1 TG及DTG曲线 | 第93-95页 |
6.2.2 稀硫酸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95-98页 |
6.2.3 结果讨论 | 第98-102页 |
6.2.3.1 酚类物质的生成 | 第99页 |
6.2.3.2 热解过程中可能的反应路径及糠醛的生成 | 第99-102页 |
6.3 结论 | 第102-10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7.1 结论 | 第103-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历 | 第122-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