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问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第一章 佛山中职教育发展的现实土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 第10-16页 |
1.1 佛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 第10-12页 |
1.1.1 继续加强第一产业 | 第10-11页 |
1.1.2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 | 第11页 |
1.1.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11-12页 |
1.2 产业结构状态的总体评价 | 第12-14页 |
1.2.1 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 第12-13页 |
1.2.2 劳动力结构 | 第13-14页 |
1.3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 第16-28页 |
2.1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第16-21页 |
2.1.1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沿革 | 第16-19页 |
2.1.2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第19-21页 |
2.2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2.2.1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构成 | 第22页 |
2.2.2 佛山市中职与普高比例出现下滑趋势 | 第22页 |
2.2.3 中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探析 | 第22-26页 |
2.3 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2.3.1 内外关系未彻底理顺,条块分割现象比较突出 | 第26页 |
2.3.2 学校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 第26-27页 |
2.3.3 专业教师学历偏低,技能水平亟待提升 | 第27页 |
2.3.4 职教经费紧缺,专业设备与实习场厂尚未成龙配套,产教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参考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启示 | 第28-39页 |
3.1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 | 第28-29页 |
3.1.1 以德国为代 的双元制职教发展模式 | 第28页 |
3.1.2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职教模式 | 第28-29页 |
3.1.3 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职教模式 | 第29页 |
3.2 澳大利亚TAFE模式的特色分析 | 第29-34页 |
3.2.1 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 第29-31页 |
3.2.2 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 第31页 |
3.2.3 坚持能力为本,办学机制灵活 | 第31-34页 |
3.3 佛山及周边个案分析 | 第34-38页 |
3.3.1 顺德市梁銶琚职中“集约办学,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 | 第34-35页 |
3.3.2 佛山华材职中弹性学制模式 | 第35-36页 |
3.3.3 虎门“威远职业高级中学”的“区域性职业教育模式”特色 | 第36-38页 |
3.4 启示 | 第38-39页 |
3.4.1 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是一种实质的推动 | 第38页 |
3.4.2 立足于区域经济,保持独有的办学特色,教育与产业互动双赢 | 第38页 |
3.4.3 加快学分制改革,实行学历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双认证”制度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关于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 第39-48页 |
4.1 战略定位:中职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同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 第39-42页 |
4.1.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中职教育协调发展 | 第39-40页 |
4.1.2 建立区域职教体系,形成现代职教新格局 | 第40-41页 |
4.1.3 推进职教结构调整,提高中职规模效益 | 第41页 |
4.1.4 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塑造具有活力的微观基础 | 第41-42页 |
4.2 体制创新: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实土壤,开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空间 | 第42-46页 |
4.2.1 职业教育逐步民营化市场化企业化 | 第42页 |
4.2.2 助学贷款扩展到中职学校 | 第42-43页 |
4.2.3 构筑毕业生“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成长模式 | 第43-44页 |
4.2.4 搭建平台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 第44页 |
4.2.5 优化资源 突破传统“小作坊” | 第44-45页 |
4.2.6 紧密互动 专业设置服务生产一线 | 第45页 |
4.2.7 拓宽思路 建立“多学制多层次”教学模式 | 第45-46页 |
4.3 政策建议:统筹协调中职教育与产业关系,推进中职教育与产业互动双赢 | 第46-48页 |
4.3.1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保持职教与普教的同步发展 | 第46页 |
4.3.2 调整就业政策和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有机联系 | 第46-47页 |
4.3.3 建立职业教育投入分担体制,多主体多渠道开拓经费来源 | 第47页 |
4.3.4 发挥政府职能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信息反馈和调节机制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