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人格否认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公司人格否认概述 | 第9-12页 |
一、概念 | 第9-10页 |
(一) 学术观点 | 第9页 |
(二) 本文的认识 | 第9-10页 |
二、设立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公司人格否认在我国的适用 | 第12-15页 |
一、立法状况 | 第12-13页 |
二、司法实践 | 第13-14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公司人格否认适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5-28页 |
一、诉讼当事人不明确 | 第15-17页 |
(一) 原告的确定 | 第15-16页 |
(二) 被告的确定 | 第16-17页 |
二、适用范围不明确 | 第17-22页 |
(一) 公司资本显著不足 | 第18-19页 |
(二) 公司人格混同 | 第19-22页 |
三、责任承担方式不明确 | 第22-23页 |
四、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 | 第23-25页 |
五、思维方式束缚 | 第25-26页 |
六、理论供给不足 | 第26页 |
七、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公司人格否认适用理论设想 | 第28-32页 |
一、完善措施 | 第28-29页 |
(一) 进一步明确适用条件 | 第28页 |
(二) 用典型案例指导法官判案 | 第28-29页 |
二、适用原则 | 第29-31页 |
(一) 穷尽救济原则 | 第29-30页 |
(二) 被动适用原则 | 第30-31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