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理论(可燃气体、瓦斯)论文

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第12-26页
    1.1 高温煤气脱硫剂第12-17页
        1.1.1 铁基脱硫剂第12-13页
        1.1.2 锌基脱硫剂第13-14页
        1.1.3 锰基脱硫剂第14-15页
        1.1.4 铈基脱硫剂第15页
        1.1.5 复合金属脱硫剂第15-17页
    1.2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气氛第17-21页
        1.2.1 氧气再生气氛第17页
        1.2.2 SO_2再生气氛第17-18页
        1.2.3 O_2-H_2O 混合再生气氛第18-19页
        1.2.4 水汽再生气氛第19页
        1.2.5 SO_2-O_2再生气氛第19-20页
        1.2.6 小结第20-21页
    1.3 气固相非催化反应中的元素迁移现象第21-23页
        1.3.1 迁移现象第21-23页
        1.3.2 小结第23页
    1.4 课题选择及研究内容第23-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2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6-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1.2 实验仪器第27页
    2.2 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第27-28页
    2.3 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硫化反应第28-29页
    2.4 实验流程第29页
    2.5 脱硫剂的分析表征第29-32页
第三章 含氧气氛下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第32-54页
    3.1 单颗粒脱硫剂的再生行为第32-36页
        3.1.1 再生实验条件第32页
        3.1.2 温度对氧化铁脱硫剂再生行为的影响第32-33页
        3.1.3 浓度对氧化铁脱硫剂再生行为的影响第33-34页
        3.1.4 不同再生时间脱硫剂的物相第34-36页
    3.2 单颗粒脱硫剂再生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第36-47页
        3.2.1 脱硫剂的表征处理方法第36-38页
        3.2.2 脱硫剂径向元素分布第38-42页
        3.2.3 脱硫剂径向截面元素分布第42-43页
        3.2.4 脱硫剂径向截面表面形貌第43-44页
        3.2.5 脱硫剂轴向元素分布规律处理方法第44-45页
        3.2.6 脱硫剂轴向元素分布表征结果第45-46页
        3.2.7 脱硫剂轴向截面表面形貌第46-47页
    3.3 XPS 分析第47-52页
        3.3.1 XPS 样品处理方法第47-48页
        3.3.2 XPS 结果分析第48-52页
    3.4 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含 SO_2气氛下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第54-68页
    4.1 不同再生时间脱硫剂的物相分析第54-55页
    4.2 单颗粒脱硫剂再生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第55-62页
        4.2.1 脱硫剂的表征处理方法第55-56页
        4.2.2 脱硫剂径向元素分布第56-58页
        4.2.3 脱硫剂径向截面元素分布第58-59页
        4.2.4 硫剂径向截面表面形貌第59-60页
        4.2.5 硫剂轴向元素分布第60-61页
        4.2.6 脱硫剂轴向截面表面形貌第61-62页
    4.3 XPS 分析结果第62-66页
    4.4 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SO_2-O_2协同作用下氧化铁基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第68-82页
    5.1 不同再生时间脱硫剂的物相分析第68-69页
    5.2 单颗粒脱硫剂再生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第69-75页
        5.2.1 脱硫剂的表征处理方法第69页
        5.2.2 脱硫剂径向元素分布第69-72页
        5.2.3 脱硫剂径向截面元素分布第72-73页
        5.2.4 脱硫剂径向截面表面形貌第73-75页
    5.3 XPS 分析结果第75-79页
    5.4 小结第79页
    5.5 三种气氛下元素迁移规律比较第79-82页
        5.5.1 不同再生气氛下脱硫剂的截面能谱第80-81页
        5.5.2 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总结第82-86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创新点第83-84页
    6.3 今后工作设想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2页
致谢第92-93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巢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土壤B[a]P和Phe多次叠加污染的有效性及其对蚯蚓的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