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24-5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4-30页 |
1.1.1 挑战:存在问题 | 第24-28页 |
1.1.2 机遇:潜在市场 | 第28-3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32-4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32-3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35-41页 |
1.3.3 优秀养老模式借鉴 | 第41-45页 |
1.3.4 拟突破重点与难点 | 第45页 |
1.3.5 所处位置和创新点 | 第45-47页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47-52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47-4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9-51页 |
1.4.3 研究定位 | 第51-5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1.5.1 综合调查法 | 第52页 |
1.5.2 定量研究法 | 第52-53页 |
1.5.3 定性研究法 | 第53页 |
1.5.4 学科交叉法 | 第5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53-56页 |
1.6.1 章节内容 | 第53-5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54-56页 |
2 医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演变与驱动 | 第56-88页 |
2.1 养老设施的形成与演变 | 第56-73页 |
2.1.1 欧美 | 第56-60页 |
2.1.2 日本 | 第60-64页 |
2.1.3 中国 | 第64-69页 |
2.1.4 国内外养老设施对比研究 | 第69-73页 |
2.2 关键学科的支撑与运用 | 第73-76页 |
2.2.1 医养发展的研究范畴 | 第73-75页 |
2.2.2 医养融合的演化动力 | 第75-76页 |
2.2.3 医养实施的指导平台 | 第76页 |
2.3 意识形态特征及需求影响 | 第76-80页 |
2.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 | 第76-77页 |
2.3.2 老年人不同生命周期特征及需求 | 第77-79页 |
2.3.3 医疗需求对养老环境建设的影响 | 第79-80页 |
2.3.4 社会化养老认知及其接受度 | 第80页 |
2.4 物质形态演化及政策干预 | 第80-84页 |
2.4.1 养老模式演变与建筑设计关系 | 第80-82页 |
2.4.2 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出台与引导 | 第82页 |
2.4.3 保障制度对养老设施建设影响 | 第82-84页 |
2.5 医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84-86页 |
2.5.1 养老外部条件特征 | 第84页 |
2.5.2 医养的可行性探讨 | 第84-8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3 医养雏形的解读——归纳与整合 | 第88-100页 |
3.1 医养现象的集成与分级 | 第88-90页 |
3.1.1 医养现象 | 第88-89页 |
3.1.2 医养分级 | 第89页 |
3.1.3 医养关系 | 第89-90页 |
3.2 医养发展雏形的解读 | 第90-92页 |
3.2.1 紧邻型——优化选址 | 第90-91页 |
3.2.2 吸纳型——预留场地 | 第91页 |
3.2.3 融合型——协同发展 | 第91-92页 |
3.2.4 依托型——拓展深化 | 第92页 |
3.3 研究区域范围的确立 | 第92-99页 |
3.3.1 各层级设施的功能配置 | 第92-97页 |
3.3.2 本研究区域范围的选取 | 第97-9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4 医养体系的建构——要素与联系 | 第100-120页 |
4.1 相关评估的内容与意义 | 第100-102页 |
4.1.1 老年综合评估 | 第100-102页 |
4.1.2 养老服务评估 | 第102页 |
4.2 体系建构的目标和原则 | 第102-104页 |
4.2.1 主要目标 | 第102-103页 |
4.2.2 基本原则 | 第103-104页 |
4.3 医养体系的建构与调整 | 第104-117页 |
4.3.1 元素提取归纳 | 第104-105页 |
4.3.2 调查问卷制作 | 第105-107页 |
4.3.3 权重分析调整 | 第107-115页 |
4.3.4 新型体系建构 | 第115-117页 |
4.3.5 与传统养老设施对比研究 | 第117页 |
4.4 建构核心的提取与归纳 | 第117-119页 |
4.4.1 动态平衡——多方的博弈 | 第117页 |
4.4.2 多元复合——格局的形成 | 第117-118页 |
4.4.3 普适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118-11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5 医养导向下适老化设施的营建——策略与方法 | 第120-176页 |
5.1 政策层面 | 第120-124页 |
5.1.1 社会保障 | 第120-121页 |
5.1.2 设施运营 | 第121-122页 |
5.1.3 居家服务 | 第122-124页 |
5.2 规划层面 | 第124-137页 |
5.2.1 选址布局 | 第124-126页 |
5.2.2 资源配置 | 第126-128页 |
5.2.3 环境建设 | 第128-133页 |
5.2.4 设施定位 | 第133-135页 |
5.2.5 智能应用 | 第135-137页 |
5.3 建筑层面 | 第137-168页 |
5.3.1 整体布局 | 第137-144页 |
5.3.2 单元设计 | 第144-152页 |
5.3.3 照护空间设计 | 第152-168页 |
5.4 模式菜单 | 第168页 |
5.4.1 营建策略 | 第168页 |
5.4.2 设计方法 | 第1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8-176页 |
6 结语:高龄化与失能化语境下城市社区适老化设施营建体系与策略的启示 | 第176-186页 |
6.1 总结与提升 | 第177-181页 |
6.1.1 系统,从封闭到开源 | 第177-178页 |
6.1.2 发展,从静态到动态 | 第178-179页 |
6.1.3 模式,从分离到统合 | 第179-180页 |
6.1.4 布局,从集中到分层 | 第180-181页 |
6.2 贡献与创新 | 第181-182页 |
6.3 问题与不足 | 第182-183页 |
6.4 愿景与展望 | 第183-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6页 |
附录1 | 第196-214页 |
附录2 | 第214-220页 |
附录3 | 第220-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