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24页 |
一 混合模式色谱柱在抗生素质量分析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 | 第11-16页 |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2.课题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3.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二 头孢曲松降解杂质研究 | 第16-19页 |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2.课题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3.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4页 |
第一部分 混合模式色谱柱在抗生素质量分析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 | 第24-86页 |
第一章 药物主成分及其盐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7-59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1. 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 第28-31页 |
2. 含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 第31-35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58页 |
1. 实验结果汇总 | 第35页 |
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5-57页 |
3. 结论 | 第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二章 混合模式色谱柱在抗生素杂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59-74页 |
第一节 混合模式色谱‐反相色谱(ZIC‐RP‐HILIC/RP)柱切换技术 | 第59-66页 |
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59-60页 |
2. 色谱条件及柱切换过程 | 第60-62页 |
3. 条件优化 | 第62-63页 |
4. 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5. 讨论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混合模式色谱柱‐质谱(ZIC‐RP‐HILIC‐MS)联用技术 | 第66-73页 |
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66页 |
2. 实验条件 | 第66-6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7-72页 |
4. 讨论 | 第72-7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三章 混合模式色谱柱的机理研究 | 第74-84页 |
第一节 混合模式色谱柱分离模式研究 | 第74-78页 |
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74-75页 |
2. 色谱条件 | 第7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5-78页 |
4. 结论 | 第78页 |
第二节 混合模式色谱柱适用范围研究 | 第78-82页 |
1. 仪器、试剂 | 第79页 |
2. 色谱条件 | 第79页 |
3. 样品参数预测 | 第79-80页 |
4. 结论 | 第80-82页 |
5. 讨论 | 第8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二部分 头孢曲松降解杂质研究 | 第86-120页 |
第一章 头孢曲松降解杂质定性分析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88-107页 |
第一节 头孢曲松降解杂质定性分析 | 第88-95页 |
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88页 |
2. HPLC‐MS 条件 | 第88-8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9-95页 |
4. 结论 | 第95页 |
第二节 头孢曲松钠在水溶液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95-106页 |
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9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5-105页 |
3. 结论 | 第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二章 头孢曲松色谱行为互变现象的研究 | 第107-119页 |
第一节 头孢曲松色谱峰的互变现象 | 第107-109页 |
1. 仪器、试剂 | 第107页 |
2. 样品处理 | 第107页 |
3. HPLC 方法 | 第107-108页 |
4. 实验结果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头孢曲松互变结构确证 | 第109-118页 |
1. 仪器、试剂 | 第109页 |
2. 样品处理 | 第109页 |
3. 实验数据 | 第109-116页 |
4. 实验结果 | 第116页 |
5. 实验现象的解释 | 第116-117页 |
6. 讨论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0页 |
综述 混合模式色谱柱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20-133页 |
1. 简介 | 第121-122页 |
2. 混合模式色谱柱的类型及应用 | 第122-128页 |
3. 小结 | 第128-129页 |
4.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中引文对照表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