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直流电晕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降解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8-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4页
        1.1.1 VOCs的危害及来源第18-19页
        1.1.2 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基本情况第19页
        1.1.3 我国关于VOCs的国家政策与方针第19-20页
        1.1.4 VOCs控制技术第20-24页
    1.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4-33页
        1.2.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第24-29页
        1.2.2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去除VOCs研究进展第29-33页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第33-35页
        1.3.1 研究意义第33页
        1.3.2 研究目标第33-34页
        1.3.3 研究内容第34-35页
2 反应器系统和分析方法第35-42页
    2.1 化学试剂和气体第35页
    2.2 实验仪器第35-36页
    2.3 反应器第36-38页
        2.3.1 直流电晕放电反应器第36页
        2.3.2 直流电晕放电协同后置式催化反应器第36-37页
        2.3.3 直流电晕放电协同原位催化反应器第37页
        2.3.4 直流电晕放电协同两段复合式催化反应器第37-38页
    2.4 实验系统第38-39页
    2.5 催化剂制备第39页
        2.5.1 浸渍法制备颗粒状Al_2O_3负载的催化剂第39页
        2.5.2 浸渍法制备泡沫状Al_2O_3和SiC负载的催化剂第39页
    2.6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39-40页
    2.7 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第40-42页
        2.7.1 测试方法第40-41页
        2.7.2 计算方法第41-42页
3 直流电晕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去除VOCs的性能研究第42-55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3.3 放电特性的研究第43-47页
        3.3.1 伏安放电特性第43页
        3.3.2 放电机制第43-45页
        3.3.3 O_3的产生量第45页
        3.3.4 正负电晕放电条件下对甲苯的降解性能第45-47页
    3.4 电极参数对甲苯降解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3.4.1 针密度的影响第47-48页
        3.4.2 针板间距的影响第48页
    3.5 气氛参数对VOCs的降解性能的影响第48-52页
        3.5.1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8-49页
        3.5.2 气体流量的影响第49页
        3.5.3 湿度的影响第49-50页
        3.5.4 不同VOCs种类的影响第50-52页
    3.6 产物分析第52-54页
        3.6.1 气相产物第52-53页
        3.6.2 气溶胶沉积第53-54页
    3.7 小结第54-55页
4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后置式催化去除VOCs的性能研究第55-65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实验部分第55页
    4.3 NTP协同后置式催化降解甲苯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5-58页
        4.3.1 催化剂的选择第55-56页
        4.3.2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6-57页
        4.3.3 气体流量的影响第57页
        4.3.4 后置催化层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7-58页
    4.4 副产物分析及催化剂失活第58-64页
        4.4.1 气相产物第58-60页
        4.4.2 气溶胶沉积及催化剂失活第60-64页
    4.5 小结第64-65页
5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原位式催化去除VOCs的性能研究第65-81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页
    5.3 NTP协同原位催化的放电特性及催化剂的选择第65-71页
        5.3.1 原位催化放电特性第65-68页
        5.3.2 催化剂的选择第68-71页
    5.4 NTP协同原位催化降解VOCs的主要影响因素第71-73页
        5.4.1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第71-72页
        5.4.2 气体流量的影响第72页
        5.4.3 湿度的影响第72-73页
        5.4.4 混合VOCs的降解性能第73页
    5.5 副产物及催化剂的失活再生第73-76页
        5.5.1 气相产物第73-75页
        5.5.2 催化剂失活与空气中再生第75-76页
    5.6 NTP协同悬挂式原位催化降解甲苯的性能研究第76-79页
        5.6.1 放电图像第77页
        5.6.2 不同催化剂对甲苯的降解效果第77页
        5.6.3 产物分析第77-79页
    5.7 小结第79-81页
6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两段复合式催化去除VOCs的性能研究第81-88页
    6.1 引言第81页
    6.2 实验部分第81页
    6.3 NTP协同两段复合式催化降解VOCs的主要影响因素第81-83页
        6.3.1 前后段催化剂的匹配方式的影响第81-82页
        6.3.2 气体流量的影响第82页
        6.3.3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第82-83页
    6.4 副产物分析第83-84页
        6.4.1 气相有机产物的GC-MS分析第83-84页
        6.4.2 O_3的产量第84页
    6.5 NTP协同不同催化方式的工艺优选第84-86页
        6.5.1 矿化率和CO_x选择性的比较第84-85页
        6.5.2 能量产率的比较第85-86页
    6.6 小结第86-88页
7 结论与建议第88-91页
    7.1 结论第88-89页
    7.2 未来工作的建议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8页
作者简历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湾滩涂围垦及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研究
下一篇:土壤亚铁、镉对水稻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