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流浪儿童 | 第21页 |
2.1.2 救助方式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政策执行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沃尔芬伯格的正常化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4-26页 |
3 大连市流浪儿童的现状和产生原因 | 第26-31页 |
3.1 大连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 | 第26-28页 |
3.1.1 流浪儿童的来源及其聚居分布 | 第26-27页 |
3.1.2 流浪儿童的生存方式 | 第27-28页 |
3.1.3 流浪儿童的健康状况 | 第28页 |
3.2 流浪儿童的产生原因 | 第28-31页 |
3.2.1 家庭环境 | 第28-29页 |
3.2.2 社会保障制度 | 第29-30页 |
3.2.3 教育问题 | 第30-31页 |
4 大连市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及其问题分析 | 第31-41页 |
4.1 流浪儿童救助方式 | 第31-33页 |
4.1.1 以“家庭”为导向的社会救助方式 | 第31-32页 |
4.1.2 以“回归”为导向的心理救助方式 | 第32-33页 |
4.2 问题分析 | 第33-41页 |
4.2.1 救助政策不完善 | 第33-36页 |
4.2.2 政策主体存在困境 | 第36-37页 |
4.2.3 政策执行环境不良 | 第37-39页 |
4.2.4 缺乏社会公众参与 | 第39-41页 |
5 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的改善建议 | 第41-48页 |
5.1 完善救助政策 | 第41-43页 |
5.1.1 提高救助政策质量 | 第41-42页 |
5.1.2 健全流浪儿童的教育机制 | 第42页 |
5.1.3 同其他制度实现有效衔接 | 第42-43页 |
5.2 强化政策主体能力 | 第43-45页 |
5.2.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加强合作协调 | 第43-44页 |
5.2.2 提高救助人员的专业化 | 第44页 |
5.2.3 救助主体创新救助理念 | 第44-45页 |
5.3 优化执行环境 | 第45-47页 |
5.3.1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45-46页 |
5.3.2 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 第46-47页 |
5.4 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