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精制及合成S-多萜醇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引言第13-18页
     ·研究背景第13-16页
     ·项目的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分离纯化第18页
     ·S-多萜醇化学合成研究进展第18-21页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研究目标及重点解决的问题第21-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2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工艺技术路线第22-24页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22页
     ·工艺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脱色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研究第24-33页
   ·引言第24页
   ·实验部分第24-27页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24-25页
     ·聚戊烯醇脱色率的测定第25页
     ·聚戊烯醇收率的测定第25页
     ·聚戊烯醇纯度的测定第25-26页
     ·脱色剂的选择第26页
     ·聚戊烯醇脱色单因素条件试验第26-27页
     ·银杏叶聚戊烯醇脱色正交试验第27页
     ·最佳脱色条件下的重复试验第27页
   ·结果与讨论第27-31页
     ·脱色剂的选择第27-28页
     ·不同脱色条件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第28-29页
     ·银杏叶聚戊烯醇脱色的正交试验结果第29-31页
   ·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的工艺优化第33-41页
   ·引言第33-34页
   ·实验部分第34-36页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34页
     ·分子蒸馏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第34-35页
     ·脱色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第35页
     ·硅胶柱层析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第35页
     ·不同纯化阶段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纯度测定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分子蒸馏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第36-37页
     ·脱色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第37页
     ·硅胶柱层析纯化银杏叶聚戊烯醇第37-38页
     ·两种纯化聚戊烯醇的方法比较第38-39页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分析方法及纯度测定第41-49页
   ·引言第41-42页
   ·实验部分第42-46页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42页
     ·高效液相制备聚戊烯醇条件的确定第42-43页
     ·聚戊烯醇纯品的制备第43页
     ·聚戊烯醇的定性分析第43-44页
     ·聚戊烯醇HPLC 定量分析第44-45页
     ·聚戊烯醇样品的纯度测定第45-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48页
     ·聚戊烯醇的定性分析第46页
     ·聚戊烯醇的定量分析第46-47页
     ·聚戊烯醇样品的纯度测定第47-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R)-4-苄氧基-1-溴-2-甲基丁烷的合成第49-60页
   ·引言第49页
   ·实验部分第49-53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9-50页
     ·合成路线第50-51页
     ·实验步骤第51-53页
   ·结果与讨论第53-57页
     ·4-苄氧基-2-甲基-1-丁烯(1)的合成第53-54页
     ·(R,S)-4-苄氧基-2-甲基-1-丁醇(2)的结构鉴定第54-55页
     ·(R)-4-苄氧基-2-甲基-1-丁醇(3)的合成第55-56页
     ·(R)-4-苄氧基-1-溴-2-甲基丁烷(4)的结构鉴定第56-57页
   ·小结第57-60页
第六章 S-多萜醇合成探索第60-75页
   ·引言第60页
   ·实验部分第60-67页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第60-61页
     ·聚戊烯基乙酸酯(2)的合成第61-62页
     ·溴代正戊烷的格氏试剂的合成第62页
     ·溴代正戊烷的格氏试剂与聚戊烯基乙酸酯的偶合反应第62-63页
     ·C5 合成子的格氏试剂的合成第63-64页
     ·格氏偶合反应合成S-多萜醇苄醚第64-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聚戊烯基乙酸酯的合成第67-68页
     ·溴代正戊烷的格氏试剂与聚戊烯基乙酸酯的偶合反应第68-69页
     ·格氏偶合反应合成S-多萜醇苄醚第69-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75-78页
   ·结论第75-76页
   ·讨论第76-77页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附录A 红外光谱图第83-88页
附录B 质谱图第88-90页
附录C 氢谱图第90-94页
附录D 碳谱图第94-98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详细摘要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渤海湾盐碱地土壤水盐动态及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下一篇:华南虎遗传起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疑似虎爪鞘的分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