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低碳化运行的理论 | 第9-10页 |
第2章 国内外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的研究及分析 | 第10-13页 |
2.1 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发展 | 第10-11页 |
2.1.1 国外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发展 | 第10-11页 |
2.1.2 我国电网低碳化运行现状 | 第11页 |
2.2 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分析 | 第11-13页 |
2.2.1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分析 | 第11页 |
2.2.2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内涵 | 第11-13页 |
第3章 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电网低碳化运行的战略意义 | 第13-19页 |
3.1 坚强智能电网是我国实现低碳电力的关键 | 第13-15页 |
3.1.1 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 | 第13页 |
3.1.2 智能电网目标层面功能 | 第13-15页 |
3.1.3 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 | 第15页 |
3.2 坚强智能电网的支撑体系 | 第15-19页 |
3.2.1 电网基础体系 | 第15-16页 |
3.2.2 技术支撑体系 | 第16-17页 |
3.2.3 智能应用体系 | 第17页 |
3.2.4 标准规范体系 | 第17-19页 |
第4章 坚强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的实现路径 | 第19-27页 |
4.1 基于清洁生产的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的实现路径 | 第19-21页 |
4.1.1 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19-20页 |
4.1.2 输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0页 |
4.1.3 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0-21页 |
4.2 基于降低损耗的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实现路径 | 第21-22页 |
4.2.1 输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1页 |
4.2.2 输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1页 |
4.2.3 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1页 |
4.2.4 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1-22页 |
4.3 基于负荷整形的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实现路径 | 第22-24页 |
4.3.1 发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2页 |
4.3.2 输配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2-23页 |
4.3.3 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3-24页 |
4.4 基于终端节电减排的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实现路径 | 第24-25页 |
4.4.1 用电环节的关键技术子路径 | 第24-25页 |
4.5 基于优化投资的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实现路径 | 第25-27页 |
第5章 电网低碳化碳排放测算及评估规范研究 | 第27-31页 |
5.1 基于智能电网的低碳化运行管理 | 第27页 |
5.2 测算应用理论基础 | 第27页 |
5.3 坚强智能电网碳排放测算模型 | 第27-30页 |
5.4 低碳效益评估方法 | 第30-31页 |
第6章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研究 | 第31-40页 |
6.1 坚强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实现主要路径分析 | 第31-32页 |
6.2 低碳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2-40页 |
6.2.1 低碳效益指标选取原则 | 第32页 |
6.2.2 低碳效益评价理论与流程框架 | 第32-33页 |
6.2.3 低碳效益评价指标选取流程 | 第33页 |
6.2.4 坚强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指标选定 | 第33-35页 |
6.2.5 坚强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5-40页 |
6.2.5.1 坚强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定性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6.2.5.2 坚强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定量评价指标 | 第36-40页 |
第7章 坚强智能电网低碳化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 第40-50页 |
7.1 低碳化运行机制研究 | 第40-48页 |
7.1.1 坚强智能综合节能低碳化运行管理研究 | 第40-42页 |
7.1.1.1 电网低碳化运行机制研究框架 | 第40-41页 |
7.1.1.2 智能电网低碳发展研究思路 | 第41-42页 |
7.1.2 发挥绿色低碳电力生产引领作用推进高效清洁能源发展 | 第42-44页 |
7.1.3 充分开发电网企业自身运营全过程减碳潜力 | 第44-46页 |
7.1.4 促进需求侧全面节能,推进电能替代 | 第46-47页 |
7.1.5 培育低碳发展、全面节能理念 | 第47-48页 |
7.2 对江西电网低碳化运行的启示与建议 | 第48-50页 |
7.2.1 相关启示 | 第48-49页 |
7.2.2 低碳化运行建议 | 第49-5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8.1 结论 | 第50-52页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