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0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10页 |
1.1.3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采用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2页 |
1.4.3 资料的归纳与整理 | 第12页 |
1.4.4 系统研究法 | 第12页 |
1.4.5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2.2 研究概念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5-17页 |
2.2.1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与广东绿道空间体系的比较 | 第15-16页 |
2.2.2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与慢行交通空间体系的比较 | 第16-17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3.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3.2 用系统控制论的相关理论 | 第19页 |
2.3.3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3.4 线性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3.5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3.6 空间体系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4 国内外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4.1 国外慢行系统空间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2 国内慢行系统空间体系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模式探索 | 第24-46页 |
3.1 岛域范围内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第24-31页 |
3.1.1 海南岛域范围内景观旅游资源分类汇总 | 第24-26页 |
3.1.2 岛域范围内景观旅游资源特征 | 第26-28页 |
3.1.3 岛域范围内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 第28-29页 |
3.1.4 由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反映出来的问题 | 第29-30页 |
3.1.5 对开发及现状所引出来问题的思考 | 第30-31页 |
3.2 国际旅游岛建设新模式的思考——“国家公园”模式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41页 |
3.2.1 “国家公园”模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新模式探索 | 第31-41页 |
3.3 在“国家公园”模式下,“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是其操作平台之一 | 第41-45页 |
3.3.1 网络营销的模式对“国家公园”模式构建的启示 | 第41-42页 |
3.3.2 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的构建是“国家公园”模式的操作平台之一 | 第42-45页 |
3.4 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的组成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探索岛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规划基本模型的构建 | 第46-85页 |
4.1 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分析研究 | 第46-56页 |
4.1.1 基本要素 | 第46页 |
4.1.2 基本要素组合方式 | 第46-47页 |
4.1.3 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的过程化剖析 | 第47-48页 |
4.1.4 机制辨析 | 第48-49页 |
4.1.5 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的效应分析 | 第49页 |
4.1.6 对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基本要素的思考 | 第49页 |
4.1.7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的组成 | 第49-51页 |
4.1.8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的分级与分类 | 第51-53页 |
4.1.9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的功能 | 第53-54页 |
4.1.10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54-55页 |
4.1.11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 | 第55页 |
4.1.12 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规划的方法 | 第55-56页 |
4.2 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单元模型的构建 | 第56-73页 |
4.2.1 单元模型的选取 | 第56-60页 |
4.2.2 单条慢行旅游廊道模型的构想 | 第60-63页 |
4.2.3 慢行旅游廊道模型的构建 | 第63-72页 |
4.2.4 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的构建 | 第72-73页 |
4.2.5 与快行旅游廊道系统的对接 | 第73页 |
4.3 单元模型的规划实验 | 第73-85页 |
4.3.1 单元模型的选取 | 第73-74页 |
4.3.2 “莲兴段”慢行旅游廊道的构建 | 第74-79页 |
4.3.3 塑造“金品牌”旅游廊道系统 | 第79-83页 |
4.3.4 与莲兴大道等快行旅游廊道系统的对接 | 第83页 |
4.3.5 构建“金三角”慢行旅游廊道系统 | 第83页 |
4.3.6 对整个岛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的思考 | 第83-84页 |
4.3.7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以海口市域为例探索海南慢行旅游廊道系统空间体系的构建 | 第85-100页 |
5.1 海口市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构建的条件分析 | 第85-90页 |
5.1.1 资源分析 | 第85-87页 |
5.1.2 相关线形连接资源现状分析 | 第87页 |
5.1.3 海口市公共设施分析 | 第87-88页 |
5.1.4 海口市交通现状分析 | 第88-89页 |
5.1.5 海口市城镇布局现状分析 | 第89页 |
5.1.6 对海口市域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构建的思考 | 第89-90页 |
5.2 海口市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构建的规划设计理念 | 第90-91页 |
5.2.1 海口市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构建的现状问题 | 第90页 |
5.2.2 海口市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构建的优势 | 第90-91页 |
5.2.3 海口市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构建的构思理念 | 第91页 |
5.3 海口市域范围内慢行旅游廊道系统构建的规划设计 | 第91-99页 |
5.3.1 资源节点系统的选取 | 第91-93页 |
5.3.2 选线 | 第93-96页 |
5.3.3 结构 | 第96页 |
5.3.4 与快行旅游廊道系统衔接处理 | 第96-97页 |
5.3.5 远景构思 | 第97-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思考 | 第100-102页 |
6.1 总结 | 第100-101页 |
6.2 论文中的不足 | 第10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