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超分子化学简介 | 第9-10页 |
1.2 常见天然CDs的构成及性质 | 第10-12页 |
1.3 修饰CDs分子介绍 | 第12页 |
1.4 CDs与药物超分子体系在药物方面的应用 | 第12-14页 |
1.5 超分子体系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4页 |
1.6 论文的选题 | 第14-16页 |
第2章 6 种多胺修饰-β-CDs的合成及表征 | 第16-26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16页 |
2.1.1 试剂和纯化 | 第16页 |
2.1.2 分析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1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6-20页 |
2.2.1 单-(6-脱氧6对甲苯磺酰基)-β-CD(Tosylate)的合成 | 第16-17页 |
2.2.2 三种多胺单修饰 β-CD(主体 1-3)的合成 | 第17-18页 |
2.2.3 桥联-β-环糊精(主体 4、5、6)的合成 | 第18-2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25页 |
2.3.1 主体1的 ~1H NM R和M S表征 | 第20-21页 |
2.3.2 主体2的 ~1H NM R和M S表征 | 第21-22页 |
2.3.3 主体3的 ~1H NM R和M S表征 | 第22-23页 |
2.3.4 主体4的 ~1H NM R表征 | 第23页 |
2.3.5 主体5的 ~1H NM R表征 | 第23-24页 |
2.3.6 主体6的 ~1H NM R表征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6 种多胺修饰-β-CDs与原人参三醇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26-4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3.1.1 试剂和纯化 | 第26-27页 |
3.1.2 分析仪器及测试条件 | 第27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2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28-39页 |
3.2.1 原人参三醇标准工作曲线 | 第28页 |
3.2.2 主体 1-3/原人参三醇之间的包结比和稳定常数分析 | 第28-31页 |
3.2.2.1 主体 1-3/原人参三醇包结比的测定 | 第28-29页 |
3.2.2.2 主体 1-3 与原人参三醇之间稳定常数的分析 | 第29-31页 |
3.2.3 主体 1-6/原人参三醇包合物的表征 | 第31-39页 |
3.2.3.1 一维氢谱(~1HNMR) | 第31-35页 |
3.2.3.2 X-粉末衍射分析( XRD) | 第35-36页 |
3.2.3.3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36-37页 |
3.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7-39页 |
3.3 主体 1、2、4、5/原人参三醇包合物包结模式分析 | 第39-43页 |
3.4 超分子体系的性质研究 | 第43-44页 |
3.4.1 水溶性研究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主体 1/原人参三醇包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5-54页 |
4.1 主体 1/原人参三醇包合物与BSA相互作用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1.1 试剂 | 第45页 |
4.1.2 分析仪器 | 第45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 主体 1/原人参三醇包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4.2.1 荧光猝灭 | 第46-47页 |
4.2.2 荧光猝灭类型 | 第47-48页 |
4.2.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48-49页 |
4.2.4 主体 1/原人参三醇包合物与BSA的作用力类型 | 第49-50页 |
4.2.5 主体 1/原人参三醇包合物对BSA构象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6 主体1原人参三醇超分子体系与BSA的结合距离 | 第51-52页 |
4.3 主体 1/原人参三醇包合物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 | 第52-53页 |
4.3.1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