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知识产权可仲裁性概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仲裁与可仲裁性的概念辨析 | 第11-12页 |
一、仲裁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可仲裁性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 | 第12-14页 |
一、知识产权案件易达成和解协议以解决争议 | 第12页 |
二、知识产权案件涉及的领域广,专业性强 | 第12-13页 |
三、知识产权案件的时间性要求更高 | 第13页 |
四、知识产权案件地域跨度大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争议的三种类型 | 第14-17页 |
一、第一种类型--知识产权合同争议 | 第14页 |
二、第二种类型--知识产权侵权争议 | 第14-15页 |
三、第三种类型--知识产权有效性争议 | 第15-17页 |
第四节 知识产权可仲裁的理由 | 第17-20页 |
一、仲裁程序的优点 | 第17-19页 |
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知识产权不可仲裁性的主要症结 | 第21-25页 |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庇护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仲裁的不足 | 第22-25页 |
一、协议在先----仲裁协议的限定 | 第22-23页 |
二、一裁终局----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 第23页 |
三、执行力较弱----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外对知识产权可仲裁性的规定和实践 | 第25-31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对知识产权可仲裁性的规定和实践 | 第25-27页 |
一、英国 | 第25页 |
二、美国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对知识产权可仲裁性的规定和实践 | 第27-29页 |
一、法国 | 第27-28页 |
二、德国 | 第28-29页 |
三、瑞士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1. 肯定与否与国家发达程度相挂钩 | 第29-30页 |
2. 各国知识产权可仲裁性的范围逐步扩大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知识产权仲裁的现状及完善建议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我国知识产权仲裁的现状 | 第31-37页 |
一、我国仲裁的发展及原因 | 第31-33页 |
二、我国知识产权仲裁机制的现状 | 第33-34页 |
三、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仲裁的立法规定 | 第34-35页 |
四、对我国当前现状的问题思考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仲裁制度的建议 | 第37-41页 |
一、针对非仲裁制度本身缺陷的完善建议 | 第38页 |
二、针对仲裁制度本身缺陷的完善建议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